-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一)對蝦肝胰腺壞死癥發生的直接原因
通過對患肝胰腺壞死癥對蝦病毒檢測和人工感染、細菌分離鑒定與人工感染、苗種病原檢測及其與養殖相關性分析、飼料風險評價、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類監測、環境容納量與品種及其密度、環境容納量與種苗密度、環境容納量與營養鹽投入量、養殖水調控與環境容納量、環境容納量與氣候變化、環境容納量與養殖管理等的研究,找到了肝胰腺壞死癥發生的直接原因。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類三類因子是導致對蝦發生肝胰腺壞死癥的直接原因。
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類的產生實際上是養殖生態系統出現問題。養殖生態系統不穩定是導致三類有害因子產生的根本原因。有益藻類少或者大量死亡、益生菌少、池塘營養鹽過多、營養鹽不能及時被藻類吸收或排除至養殖生態系統之外、池塘底質過多的營養鹽、對蝦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均能導致條件致病菌(弧菌等)的升高而對對蝦產生致病。功能性有益藻類不足、藻類大量死亡、單位時間餌料投喂量過大、功能性益生菌不足、功能性藻類和功能性益生菌及物理化學環境調控技術不足以消減池塘過剩營養鹽等是導致有害理化因子(氨氮、亞硝酸鹽等)大量產生的主要原因。池塘功能性藻類少且生物多樣性低、營養鹽豐富、益生菌少等原因時導致有毒藻類(微囊藻、顫藻、甲藻等)產生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導致上述誘發三類因子產生的根本性原因有三個。一個是對蝦養殖生態系統不穩定,生態系統抗應激能力弱,不能應對天氣變化(大雨、臺風、溫度劇變、陰雨等)。第二個是養殖量超過了環境容納量,不同的池塘系統養殖環境容納量明顯不同,如養殖期間只能進水不能排水的池塘系統(封閉式養殖)與可大量進排水池塘系統、有增氧與沒有增氧、池底增氧與表層增氧及立體增氧、小池塘與大池塘、有排污系統與沒有排污系統、水交換能力大小等池塘的生態系統的環境容納量明顯不同。第三個是養殖管理措施不到位,要根據池塘系統的環境調控能力、養殖管理技術及對蝦品種確定苗種的密度、餌料投喂量、進水和排水措施等,并根據養殖生態環境狀況(藻類、條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天氣情況(4天內的天氣預報)進行生態系統的調控。每一項措施不到位均能導致池塘一類有害因子(有害理化因子或有毒藻類)、二類有害因子(有害理化因子、條件致病菌)或三類有害因子(有害理化因子、條件致病菌和有毒藻類)的大量產生,導致對蝦發生肝胰腺壞死癥。
(二)肝胰腺壞死癥發生的生態系統原因
根據對蝦肝胰腺壞死癥(HPNS)發生的生態環境因素和攝食特征,可以將對蝦養殖過程分為早期生態系統、中期生態系統和晚期生態系統。
1. 早期生態系統
對蝦養殖早期生態系統是指開始培水至對蝦大量攝食人工飼料時期,約30-40天。傳統養殖操作技術會使早期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營養鹽缺乏,營養鹽組成不平衡,營養鹽量及組成不足于支撐有益藻類和益生菌持續調控生態系統的能力;對蝦食物如枝角類、橈足類等不豐富且數量上持續性差,對蝦容易攝食底質腐敗的有機物(死亡藻類等);天氣變化容易導致藻類大量死亡;藻類及其多樣性和益生菌不足于抑制條件致病菌和有毒藻類的產生。藻類一旦發生大量死亡,導致條件致病菌和氨氮急劇升高,從而導致養殖早期對蝦發生急性氨氮脅迫和條件致病菌脅迫,導致HPNS發生,這一時期防控HPNS的具體措施見肝胰腺壞死癥防控技術章節。
2. 中期生態系統
對蝦約養殖30天至70天,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和養殖管理措施,中期生態系統出現的時間不同,也是對蝦養殖需要精細調控的最關鍵的生態系統,為了有效的防控HPNS,要求在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過程中,需要使對蝦養殖生態系統盡快的由早期生態系統過渡到中期生態系統,尤其是推遲中期生態系統進入晚期生態系統的時間。導致HPNS發生的中期生態系統表現特征是受到天氣的影響,生態系統容易紊亂。隨著對蝦生長,營養鹽(主要是對蝦飼料)大量輸入,老化藻類、優勢藻類種群單一和老化益生菌過多,失去了生態系統調控功能;在環境脅迫條件下老化藻類和益生菌大量死亡,氨氮和條件致病菌急劇升高,形成有害理化因子脅迫和條件致病菌的感染。實際上,中期生態系統調控技術決定了對蝦養殖容納量,池塘剩余營養鹽主要依賴藻類和益生菌的轉化利用、理化調控制劑的理化反應等。一旦藻類、益生菌和理化調控制劑不能發揮作用,池塘就會產生條件致病菌和有害理化因子脅迫,尤其在天氣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產生有害理化因子和條件致病菌的急性脅迫,且1天內這二種脅迫就會發生。有益藻類少且單一、營養豐富容易產生有毒藻類。因此,在對蝦養殖過程中,需要經常調控中期生態系統使其處于穩定且抗應激能力狀態。中期生態系統不穩定、抗脅迫能力差、過早進入晚期生態系統、優勢藻類種群單一等是導致對蝦養殖中期發生對蝦發生HPNS的根本原因。
3. 晚期生態系統
隨著對蝦養殖時間的延長,總營養鹽的輸入會增加,剩余營養鹽大于有益藻類和益生菌轉化利用能力和理化制劑的調控能力,此時也是對蝦最大的養殖環境容納量;僅依靠有益藻類和益生菌調控已經不能維持健康生態系統。這一時期的特征是pH持續下降,亞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和氨氮持續升高,理化制劑調控有一定效果但不可持續。結果是對蝦遭受有害理化因子脅迫,或有害理化因子與條件致病菌雙重脅迫,這是為什么目前對蝦養殖難以超過80天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