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目前,雖然已經立秋,但池塘水溫仍然較高,立秋后的一段高溫天氣,大多發生在8月下旬至9月之間,氣溫在35℃以上,持續時間大多在10—15天左右,有時甚至會更長。該天氣的特點給水產養殖帶來風險。小編今天分享幾個規避秋季養殖風險的針對性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立秋后對養殖池塘的影響
1、溶解氧變化:晚上溫度明顯比白天低,前半夜悶熱無風,后半夜又起風,水體密度差加上風力使得上下水體對流,造成“返底”現象,池底積累的很多耗氧、有毒物質進入水體急劇耗氧,故容易造成養殖動物缺氧、中毒現象。氧債或缺氧將是魚蝦等養殖存大最大的風險隱患。
2、晝夜溫差變大:對池塘養殖的水質、底質的影響大:該階段池塘易出現底臭底熱、溶氧不足的情況,寄生蟲、厭氧致病菌大量滋生,是病害高發的一個外部因素。晝夜溫差變大直接影響藻類正常生長,極易出現倒藻,轉水,泛底,分層等現象。
3、pH值的變化:白天和晚間溶解氧變化大,導致pH變化過大,白天藻類的光合作用強,溶解氧高,pH升高;晚間溶解氧急劇下降,pH也急速下降,白天最高點與晚間最低點往往差達1~1.5。pH值的急劇變化,造成滲透壓的急劇變化,對水生動物的肝臟、消化吸收機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4、水溫變化:白天陽光燦爛,氣溫較高,水溫也較高,晚上涼爽,氣溫與白天相差6-10度左右,導致晚上水溫較低,水生動物處于能量散發狀態(不是能量貯存狀態),同時應對低水溫產生的應激而消耗的能量和維生素也大。
5、養殖動物易應激:季節轉換時,天象、地質及水溫條件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冷空氣的增多等使養殖生物(魚蝦、藻類、菌、浮游動物等)都會產生較大的應激,而且應激更為頻繁。二、如何應對立秋后氣溫變化帶來的影響
1.穩定水質
2.定期改善底質
3.增強體質
4.定期打樣
俗話說“熱在三伏,秋后一伏”,高溫低壓,強光濕熱,建議各位養殖朋友提前做好池塘預防性管理措施,從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文章來源:網絡圖文,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請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