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養蝦池內經常更換新鮮水可以增加油水內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謝毒物的濃度,改善池底氧化還原狀態、還可以調整池內生物組成,促進生態平衡,有利于對蝦的正常生長。
池內換水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對蝦體長在5cm以內時,為了刮于池底基礎餌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長,池水不宜太深。這一階段內,主要是定期向池內添加新鮮水和施肥。
?
水深應該控制在陽光能透射到池底為宜。以后隨著對蝦的體形逐漸增大,才開始轉為換水。
通常,養殖蝦體長達到7cm左右時,(北方一般在7月中旬),目換水量應占池水總量的10%。
7月下旬后,由于水溫升高很快,加上底殘餌分解和池內絕對生物量迅速增高等原因,水質容易變劣,這時候的目換水量必須增大,原則上不能少干池水總量的20%。
總的要求是通過換水,使池內水變鮮、變活,還要注意保證光合單胞藻類有一定的密度。
值得提出的是,近幾年來由于工農業污染等原因,水質的變化經常起伏不定,沿岸海水富營養程度加劇,赤潮發生頻繁,加上蝦病(特別是病毒性蝦病)流行,盲目換水有時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因此,啟用封閉式內循環凈化水池就顯得十分重要),上述期間要停止直接從外海提水。
換水原則
正常情況下,養蝦池換水總的原則是,勤換、多換。但下列各點必須重視:
(1) 白天少換,傍晚后多換;
(2) 天睛少換,天陰多換;
(3) 有風(池面見波浪)少換,無風(水平似鏡)多換;
(4) 對蝦密度大多換,密度小少換;
(5) 池內生物量高的多換,反則少換;
(6) 水色濃或者異常、海水透明度小于30cm時多換;
(7) 降溫和寒流侵襲期少換;水溫高過30℃時多換;
(8) 池底轉黑、有臭味逸出時要徹底更換(此時最好投放水環境保護劑或者光合細菌);
(9) 對蝦出現“暗浮頭”時多換;
(10) 對蝦出現病灶時多換,勤換。
提高換水效率的另一些方法是:
(1) 改白天換水為夜間換水;
(2) 光快速放水后進水;
(3) 通過排水閘底部放水;
(4) 不納潮頭水;
(5) 嚴禁納用已經污染的海水(包括赤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