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全天池塘溶氧不高
首先要清楚,養殖水體質量的溶解氧從哪里來?
溶解氧通常有兩個來源:
一個來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飽和時,大氣中的氧氣向水體滲入。這也就是我們設置增氧機的理由。
另一個來源是水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這是我們說的“藻相均衡”的原理。
因此水中的溶解氧會由于空氣里氧氣的溶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斷補充。但需要注意的是,水體中的溶解氧70%以上,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供給的。開啟增氧機,一般也就可以解決25%左右的溶解氧問題。
檢測養殖水體中溶解氧
首先要檢查水體中的藻相。通過“水色”可以初步判定,池塘內藻類的種類、多寡、老化程度等狀況。
藍藻、甲藻爆發,單一藻類大量繁殖,對水質、溶解氧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利于魚蝦生長。
池塘水體渾濁,藻類很少,則池塘內水生動物極易缺氧。
清瘦水體,大量昆蟲繁殖,跟魚蝦爭氧,也容易導致缺氧浮頭。
其次要檢查增氧設備,是否匹配足量。一般我們希望每畝水面配置增氧機瓦數至少0.7千瓦,最好達到1千瓦。
?
增氧機除了在數量上的要求,還要求增氧效率要高。有的增氧機只是表面水體增氧,造成水體分層,底部水不動,得不到置換。這樣,底部水體持續惡化,大量有機物、殘餌等得不到快速分解,最終產生有毒物質,影響水生動物生長。
養殖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使水體變黑、發臭。 就會造成缺氧的惡性循環,水體中溶解氧持續走低。
養殖水體中溶解氧是水生動物生長的必須要件。
溶解氧跟空氣里氧的分壓、大氣壓、水溫和水質有密切的關系。在20℃、100kPa下,純水里大約溶解氧9mg/L。
有些有機化合物在好氧菌作用下發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里的溶解氧。如果有機物以碳來計算,根據C+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氣。當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以下時,一些魚類的呼吸就發生困難。
通常情況下,養殖水體中每天平均有16個小時以上溶解氧超過4毫克/升,魚蝦才能正常生長,5毫克/升是比較理想的溶氧環境。
如果水體中溶解氧低,魚蝦的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易感染魚病,嚴重時會引起食欲不振,甚至引起浮頭死亡。
同時溶解氧低也會引起水環境各種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受阻,引起水質惡化變質。如藻類死亡,硫化氫增多。氨氮—亞鹽—硝酸鹽—藻類增多。
可見,水體中溶解氧、水質指標、水體的菌相、藻相等都是互相關聯的,是一個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養殖過程中,必須定期監測,及時調整,千萬大意不得。
幾種增氧方式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化學增氧。主要是人為向養殖水體中投放一些化學制劑,其遇水后在水中發生化學作用釋放氧氣,從而提高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化學增氧劑一般為過氧碳酸鈉、過氧酰胺、過氧化鈣、過氧化氫和過氧二硫銨中的任一種,增氧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效。在生產實踐中的使用量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通電困難、水源不方便、沒有增氧機的塘口,或在梅雨季節,悶熱、雷雨、高溫,天氣多變,浮頭缺氧多發的情況下,大多數采用此方法。高密度養殖方式的塘口,特別是青蝦、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蝦類,夏季容易出現缺氧導致浮頭現象,養殖戶常備存一些化學增氧劑,以防不測。使用化學增氧劑,主要采取全池拋撒或局部拋撒,具體使用量視藥物品種和使用場合而定,養殖戶應根據生產廠家而定。
2.機械增氧。主要是通過漁業機械向養殖水體中提供含量高的水體或通過水體與空氣有效接觸向水體不斷補充氧氣的方式來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機械增氧方式主要為水泵、增氧機和鼓風機微孔管道增氧等形式。
⑴水泵是最傳統的輔助增氧工具。主要是在水泵工作時,通過泵內的葉輪高速旋轉時產生離心力將水抽到泵體使水產生一定的壓力由泵出口打出,通過加大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將空氣中的氧滲入水中,因此增氧效果與水和空氣接觸程度成正比,也與抽入氧豐富的上層水(進水口伸入水層過深,則吸入的水溶氧較少,增氧效果較差。)。用水泵向池塘注水,應將水泵架高沖水,在落水處增設跌水板。一方面減少水流對池塘坡埂的沖刷破壞,另一方面擴大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增加進入池塘的氧氣。具體使用方法為:春秋季每隔15天換一次,夏季高溫季節每隔5-10天換一次,換水以少量多次、采取先排后灌的方法,切忌大排大灌,每次換水占池塘的10%-15%,一般進水時間1-4時,陰雨天凌晨,視具體情況而定,加水選擇在晴天下午時形成一定的水體微流,保持水質清新。
⑵增氧機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葉輪式和水車式。葉輪式增氧機是近年來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工作時葉輪旋轉,攪拌水體,產生水花,并靠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上層水體向周邊擴散,下層水體補缺形成水體上下循環。含氧量較高的表層水進入底層后,有效改善底層水體的溶氧狀況。通常用于水深1.5-2米的池塘,多用于青魚、草魚、鳙魚、鰱魚等四大家魚的養殖,葉輪式增氧能滿足3.8畝水面成魚池塘的增氧需要。水車機每千瓦動力基本式增氧機是靠攪動水體表層的水使之與空氣增加接觸,進而達到良好的增氧及促進水體流動的效果,適用于水淺的池塘,主要用于青蝦、南美白對蝦等名特優水產品的養殖。增氧機使用方法按照“三開兩不開”的要求操作:即晴天中午開機2-3小時,陰天次日清晨4-5時開機,陰雨連綿或有浮頭征兆時半夜開機;一般傍晚不開機,陰雨天白天不開機。
⑶微孔管道增氧是一種新型增氧方式。其原理是通過羅茨鼓風機將富含氧氣的空氣送入輸氣管道,輸氣管道將空氣送入微孔管,微管的管壁微孔便在水體上下左右均勻釋放氣體,把含氧空氣直接輸到池塘底部,從池底往上向水體散氣補充氧氣。在增氧過程中,可以造成水流的旋轉運動和上下對流。水流的上下對流將上層富含氧氣的水帶入底層,同時將底層有害氣體帶出;水流的旋轉運動又將微孔管周圍富含氧氣的水向外擴散,實現了全池水的均勻增氧。微管增氧機每畝配套功率為0.22千瓦。一般20畝配備一個3.5-4千瓦左右鼓風機,再外加內徑75毫米的總供氣管(PVC管)和內徑為12毫米的微孔管。安裝方法:將總供氣管架設在池塘中間,高出池塘30-50厘米,南北向貫穿整個池塘。在總供氣管兩側每間隔10米水平設置一條微孔管,一端接在總供氣管上,另一端則延伸至離池邊1米處,并用竹樁將微孔管固定在離池底10-15厘米處。
3.生物增氧。是指在宜栽植水草的養殖塘口(如青蝦、河蟹、魚類等)種植適量的水草或人為增加水體中的浮游植物量,通過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來達到水體增氧的目的。⑴水草品種有:苦草、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空心菜、青萍等。一般依據生物的生長特性進行種植,水草面積占池塘面積的30%-40%。⑵人為施用生物肥料,使水體中高等產氧單胞藻類(綠藻為衣藻、小球藻等、金藻為棕鞭藻、單鞭藻等、硅藻為針狀菱形藻、角刺藻等)成為優勢種群。
幾種增氧方式的優缺點
1. 化學增氧的優缺點。優點:一般為通電困難和出現急性浮頭時的塘口中使用,使用化學增氧劑,減少應激,提高藥效,增氧效果快。根據臨床經驗,在使用殺蟲等魚藥時,可拋灑化學增氧劑,有利于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身體恢復活力。缺點:⑴使用量大,用工多,成本較高,只能用于搶救魚浮頭時使用,養殖期需要常配備,但也因放置不當容易降低效果。⑵在魚苗培育的塘口不宜使用,以防魚苗出現氣泡病的發生。⑶化學增氧劑使用過多容易造成對魚蝦蟹的危害。
2. 機械增氧的優缺點。優點:⑴水泵增氧是通過向養殖水體中加水時同時向其增氧,起到一機多效的作用。⑵增氧機除增氧外,還有攪水、曝氣功效,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提高池塘初級生產力。⑶微管增氧跟傳統的葉輪式、水車式增氧機相比,具有多點均勻增氧、安全、節能、節水的功效。缺點:⑴必須要在通電順暢的情況下才可使用,如離工業用電偏遠的地區,架設電路,需要的成本費用高。⑵機械常年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風吹雨淋,以及長期接觸水面導致機械損壞,需要定期進行維修,維修成本高。⑶增氧機增氧區域只局限于一定面積范圍內,屬單點增氧,池塘底層溶解氧含量低,且因機械運轉噪音大,容易影響水產動物生長和碰傷水產動物,特別蝦蟹甲殼類動物在蛻殼時或病害發生高峰時影響較大。⑷葉輪式增氧機易將魚塘的底泥抽吸上來,長期使用,在機體的下方會形成一個渦空。
3.生物增氧的優缺點。優點: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水體中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植物生長時需要吸收水體中一些營養物質,又起到改善水質和底質的功效。⑵在某些蝦、蟹類池塘中種植植物,還可以利于蝦蟹避暑、脫殼、食用。缺點:水草容易瘋長,影響池塘的光照度,水草腐爛上浮,造成池水惡化。
上述增氧方式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1)在使用消毒藥、殺蟲藥和微生物制劑時,應注意增氧,以防發生缺氧事故。
(2)通過水泵向池塘進水增氧,一定要注意觀察外河水源水質情況,對受到污染的外河水,應禁止注入池塘。
(3)是在蝦蟹類等甲殼動物大量蛻殼時,需要安靜的環境,因此,應盡量避免使用機械增氧方式,以防影響蛻殼造成蛻殼死亡,造成經濟損失。
(4)在使用增氧機增氧時要求定期檢查設備運轉情況,特別是要防止油污進入養殖水體中污染水質,影響水產品品質。同時要合理地確定開機和運轉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增氧機效能。(5)使用生物增氧,必須要求水體中具有一定的肥度,以保證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長,同時控制池塘中浮游動物量,使浮游植物保持豐富的數量。在水草較好的池塘,應及時用拖刀間隔割除部分水草,并撈出池塘,開通“井”通道,使水草疏密合理,覆蓋率維持在60%左右,嚴防水草上浮腐爛,一定要及時清除,防止惡化水質。
作者: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