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蟲病的流行現狀
3、4月份,隨著氣溫和水溫的不斷上升,各種病原生物活動加強,容易使魚類感染各種疾病,尤其是指環蟲、車輪蟲、錨頭蚤等寄生蟲病。寄生蟲的大面積爆發,不僅對當前的養殖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會造成鰓部受損,體質下降,導致5-6月份爛鰓、出血等疾病高發,嚴重影響到魚類的存活率。
二、寄生蟲對養殖的危害
1、魚的生長受到影響
受寄生蟲侵襲,魚體難受,吃食不歡,躁動不安;寄生蟲吸收魚體營養,導致魚體消瘦。
2、破壞鰓絲、體表等造成組織損傷
呼吸功能受阻,嚴重的可造成死亡;免疫力下降;繼發性細菌、真菌感染(爛鰓、赤皮、水霉等)。
3、用藥影響水質穩定
使用殺蟲藥后會引起藻類的死亡,水質波動大。
三、春季寄生蟲容易爆發的原因
1、溫度
天氣變暖,水溫上升,休眠的蟲卵開始復蘇。
2、天氣不穩定,早晚溫差大
水層對流帶起底泥(底泥是車輪蟲、指環蟲卵休眠的溫床)中的蟲卵進入水體;大溫差成為某些寄生蟲的競爭優勢,車輪蟲一旦孵化,1—30℃的反復變化不會影響其生長繁殖;魚應激大,體質下降,易感染寄生蟲、細菌等病原。
3、糞肥
早春育肥時下過量糞肥,未經發酵完全的糞肥帶有很多寄生蟲卵。
4、懸浮有機質
水體對流,水體有機絮團增多,給寄生蟲寄生提供了營養居所。
四、常見寄生蟲
車輪蟲
車輪蟲寄生在多種淡水動物的鰓及皮膚上,主要危害苗種,嚴重感染時可引起苗種大批死亡。病魚表現體弱消瘦、離群獨游、減食、行動緩慢。
指環蟲
指環蟲的蟲體通常為長圓形,寄生在各種魚類的鰓上。病魚頭部腫大,鰓瓣呈蒼白色,并有大量粘液,鰓浮腫張開,呼吸困難,魚體消瘦,游動緩慢。
斜管蟲
斜管蟲蟲體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寄生在魚的鰓、體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影響魚的呼吸功能。病魚食欲差,魚體消瘦發黑,靠近塘邊浮在水面作側臥狀,不久即死亡。此病流行廣泛,對魚苗、魚種危害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
三代蟲
三代蟲,身體扁平縱長,前端有兩個突起的頭器,后端的固著器為一大形的固著盤。盤中央有2個大錨,大錨之間由2條橫捧相連,盤的邊緣有16個小鉤,有秩序地排列著。
小瓜蟲
小瓜蟲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是目前比較難治療的一種寄生蟲,影響范圍極廣,且很容易感染其他健康的魚類。病魚體表、鰭條及鰓部可見許多白色小點。魚體消瘦,游動遲緩,浮于水面。
錨頭蚤
錨頭蚤(俗稱錨頭蟲或者釘蟲)只有雌蟲才寄生在魚體上,長約1厘米。病魚體表可見灰白色錨頭鳋,被侵襲處組織紅腫發炎,病魚不安,常在水面跳躍,離群獨游。此病流行地區廣,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發現,終年可見,夏、秋季能引起嚴重流行病。
?
殺蟲前:池塘預處理
1、清瘦水
瘦水條件下,殺蟲會對魚造成較大刺激,且殺蟲過后水質難肥。因此殺蟲前,根據天氣情況,酌情先對池塘進行肥水處理,保證池塘水體透明度在30-40厘米之間。
2、渾濁水
渾濁的水會吸附殺蟲藥劑,影響殺蟲效果,容易導致殺蟲不徹底,后期寄生蟲病容易反復。因此,針對渾濁水體,要酌情凈水之后再殺蟲。
方案措施:
(1)魚多鬧食導致的水體渾濁,適當增加投喂量,減少魚的攪動,水質清爽后再殺蟲;
(2)有機質多引發的渾濁,先使好底派凈水,再進行殺蟲;
3、 增氧機的配合使用:
首次殺蟲前兩天,選擇晴天中午開啟增氧機2-3小時攪動池塘水體。將池塘底部的寄生蟲卵攪入水體的中上層,促進寄生蟲卵孵化。
首次殺蟲:捕殺為主
殺蟲過早,效果不理想;殺蟲過晚,魚的寄生蟲發病率高。那么如何決定首次殺蟲的時間呢?
首次殺蟲時機選擇:建議以水溫為參考標準,當水溫達到15-18℃時,有連續3天晴天時,即可進行第一次殺蟲。同時,魚群多有如下的異常現象:魚吃食時忽然炸群、岸邊狂游、水面異常跳動,白鰱翹尾等現象。
二次殺蟲:專殺為主
在第一次殺蟲后間隔7天左右,對存塘魚進行打樣鏡檢,針對鏡檢結果決定用藥。如果指環蟲為主,則專殺指環蟲。如果以車輪蟲為主,則專殺車輪蟲。如果是殺指環蟲,水溫小于20度,第一次殺蟲后間隔7天進行第二次殺蟲;水溫高于22 ℃時,間隔3天進行第二次殺蟲;如果是殺車輪蟲,間隔一天進行第二次殺蟲(指環蟲在水溫22~26℃時,3天即可孵出幼蟲;車輪蟲的繁殖周期僅為24小時)。
每次殺蟲后:第二天消毒
每次殺蟲后的第二天,要進行全池消毒處理,避免寄生蟲脫落后,魚體損傷處的細菌感染。
殺蟲期間的注意事項
1、選擇連續晴天殺蟲,陰雨天不要進行殺蟲操作!
2、增氧機的配合使用:
潑灑殺蟲藥后,開啟增氧機1-2小時,促進藥物混合均勻。同時注意觀察魚是否出現浮頭、跳躍、狂游等中毒現象,如有,需及時開增氧機、沖新水。
3、 殺蟲期間體質護理:
大多數養殖戶不重視早春的投喂工作,導致魚的體質恢復不好,所以在殺蟲期間最好要進行開口訓料,恢復魚體的肝腸功能,進一步增強魚體質。
來源 | 華中漁業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