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水產養殖越冬過程中,由于大多數養殖魚類攝食減少,活動減少,新陳代謝減緩,生長緩慢甚至停止,導致養殖魚類在越冬期間魚體虛弱,容易發生疾病甚至死亡,嚴重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那么如何在越冬期間增強魚體體質,快速恢復活力呢?必須查明原因,把握注意點,提前預防。
一、越冬前準備充分
首先,要建好越冬池。在 11 月中旬前準備好,最好是長方形,背風向陽,面積適中,水深 3 米左右,池底平坦,淤泥厚10厘米以內。
先曬塘,再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每畝用 150~200 千克,或用生石灰干池清塘,每畝用150千克。清塘后過3天可以逐漸加滿水,過7~10天即可放魚。
注意魚入越冬池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魚體體質消耗大,過晚則水溫低,魚體容易凍傷或發生水霉病。
二、越冬前強化飼養
越冬期可能長達3~5個月,進入越冬前30天左右需要進行強行飼養。冬季水溫5℃以上時,魚類仍然可以通過攝食增重。
越冬過程中適當投料比不投料在開春后成活率可提高20%左右。
越冬期間投料的配方應該有所改變,可以適當降低蛋白質的含量,增加脂肪、糖類的含量,同時提高維生素C、維生素E等的含量,這樣可以顯著增強魚類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
三、越冬期間加強管理
冬季,特別是北方地區,冰封期過長,水與空氣接觸很少,水體中溶解氧含量較少而且水溫較低,并且光線不足,導致水體中浮游植物繁殖量減少,光合作用產氧量下降,同時由于魚類、水生生物、有機物的分解等消耗大量氧氣,致使魚類處于低溶氧水體中,極易出現缺氧嚴重窒息而死亡。
所以,越冬期間要定期檢測水中溶解氧。一般確保在 5 毫克/升。如果發現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必須及時增氧,可以注入新水。
防止魚類冬季缺氧的措施:
一是控制魚類的飼養密度,保證溶氧充足,避免水質惡化。
二是冬季要適時捕撈,以降低養殖密度。
三是不要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會消耗溶氧,使塘內缺氧。養殖戶要經常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另外,冬季有些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質惡化。從而影響魚體的正?;顒?。這時,必須及時調水。
在越冬初期,應該加強儲備魚體內的脂肪,增強魚的體質,提高抗病抗逆能力,加強飼料投喂。既要使魚吃飽,又不能造成污染、浪費。
投喂飼料要營養合理全面,避免單一,添加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效果更佳。在越冬中期,減少飼料投喂,可每星期投喂一次,選擇晴天水溫較高的時段進行投喂。
在越冬末期,魚體質消耗較多,應該及時投喂,以恢復其體能,每天投喂1~2次。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魚受到凍害,所以越冬時一定要加強日常管理,要堅持觀察水質和魚情,如發生冰雪天氣,及時處理冰雪。
還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設置人工屏障來抵擋風雨。
二是投放水草,讓魚在草叢中取暖驅寒。
三是注水增溫,在氣溫不太低的晴天午后將經過日曬升溫的淺水注入魚塘。
四、越冬期間魚病防治
冬季適宜低溫的致病菌會大量繁殖,如果不及時防治,會使疾病蔓延,造成損失。
一般冬季可能出現的病癥包括凍傷、白點病、白毛病(又稱水霉病)、孢子蟲病、斜管蟲病、口絲蟲病、豎鱗病等。
這些疾病一旦發現,必須及時處理,否則會導致蔓延,造成更大的損失。一方面魚類進池前應該用食鹽水藥浴10~15 分鐘。
魚發病時,可采用食鹽、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藥物予以防治。另外,夏秋季魚病預防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越冬魚的成活率。
總之,要想魚類安全平穩地度過越冬期,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做好充足的準備,時刻繃緊神經,不放松每個環節,科學合理地進行管理。
來源 | 水產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