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第一節 河蟹生態養殖
1、生物學特性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俗稱毛蟹,在自然水體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是一種海水中生,淡水里長的洄游性水生動物。河蟹喜棲居在水質清新、陽光充足、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中。河蟹從幼蟹開始,就有掘穴居住的習性,白天隱藏在洞穴中,晚上外出覓食,黃蟹階段,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情況下,一旦定居,則很少遠程遷移。水溫較高的6-8月,是河蟹活動的盛期,此時河蟹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水溫降至10℃以下,活動減弱,水溫低于6℃,則停止攝食,進入越冬階段。
河蟹為雜食性動物,喜食魚、蝦、螺、蚌、蚯蚓和水生昆蟲等,有時也會主動進攻青蚌和蝌蚪,但相比之下,河蟹攝取植物性食物的量比較大,主要攝食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眼子菜、浮萍、絲狀藻類等水生植物,有時也鉗斷禾苗,覓食谷物和蔬菜。
河蟹貪食好斗,往往同類相殘,受傷、附肢嚴重缺損和剛蛻殼的軟殼蟹,都有可能遭到同類攻擊而被殘食,餌料不足、水草缺乏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河蟹一生要經過許多次蛻殼,個體的增大、形態的改變以及斷肢的再生都要在蛻殼之后完成。一生可分為幼體期、幼蟹期、黃蟹期和綠蟹期。幼體期包括蚤狀幼體、大眼幼體(蟹苗)。剛孵出的河蟹幼體為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5次蛻皮變為大眼幼體,大眼幼體進入淡水中生活,蛻皮一次就變為仔蟹。仔蟹每隔一段時間蛻殼一次,個體不斷增大,體形也由橢圓形逐漸接近方形,經5次蛻殼變為5期仔蟹或5期幼蟹。5期幼蟹生產上習慣稱之為“豆蟹”,即黃豆般大小的蟹。5期幼蟹經過多次蛻殼,長至鈕扣般大小,習慣稱之“扣蟹”,即蟹種。此時已至深秋,水溫逐步下降,扣蟹進入越冬期。第二年春季,溫度逐漸回升,河蟹逐步攝食、蛻殼、生長,當河蟹長至50~100克以上時,生產上習慣稱之為“黃蟹”。黃蟹甲殼較軟,呈淡黃色或灰黃色,腹臍周緣及大螯的絨毛短而稀少。性腺只發育至第一、第二期。在自然水體中,一般達到二秋齡的黃蟹,每年9-10月份完成最后一次蛻殼,即進入綠蟹期。綠蟹的甲殼堅硬,背部呈黑綠色,腹臍周緣及大螯密生絨毛,性腺開始進入成熟階段。此時自然水體中性成熟的河蟹成群結隊向河口淺海處遷移,并在海水中交配產卵,繁衍后代。交配產卵后的河蟹,完成了一生中的最后使命,不久便死亡在海水中。
河蟹的養殖分為扣蟹養殖和成蟹養殖。
2、扣蟹的養殖
2.1扣蟹培育池的選擇
蟹種培育池應選擇靠近水源,水質良好,水量充沛,且排灌方便的池塘進行改造和建設,要求整個池塘呈東西向長方形,四角略呈弧形,面積1—5畝為宜,水深0.8-1米,池塘四周坡面從池塘底部開始至池塘上口貼附30目的聚乙烯網,防止幼蟹掘穴成為懶蟹,影響蟹種成活率。池埂上方用鈣塑板或硬質塑料圍成防逃設施,高度50-60厘米,以防蟹種逃逸。池底留有淤泥或翻耕碎土層3-5厘米,便于種植水草。蟹苗下塘前,還應在池塘四周水面設置水花生帶,并用繩、樁固定,寬度視池塘大小而定,一般1畝左右的池塘,保持2米寬的水花生帶,2-3畝的池塘保持3米左右寬度的水花生帶,5畝以上的池塘,應保持水花生帶4米以上。除設置水花生帶外,還應種植水草,可以移栽輪葉黑藻,也可栽插伊樂藻,行間距1×1米。
2.2蟹苗的選擇
蟹苗質量是影響蟹種培育成活率的關鍵因素,選購優質大眼幼體,除注重品系外,質量掌握上應做到“三看一抽樣”。一看蟹苗個體大小是否一致;二看蟹苗體色是否一致,呈黃褐色,具有光澤者為佳,顏色不一致或體色透明發白者為差;三看蟹苗活動能力,用手抓取一把輕捏后放開,能迅速散開者為佳,散開慢者為差。最后抽樣檢查,隨機稱取1-2克蟹苗,折算數量,每公斤14-20萬只為正常,14-16萬只為優質苗,22-26萬只為劣質苗。
2.3蟹種的培育管理
蘇南地區蟹種培育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大眼幼體直接培育成蟹種,期間要經過多次蛻殼,形成各個生長階段,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投餌管理。首先是培肥水質。大眼幼體下塘后3天內以紅蟲為主要餌料,因此,蟹苗下塘前7天-10天,應施肥培育紅蟲等浮游生物(每畝施用“速效肥水王”或“肥而爽”3-5公斤+“硅藻源”1-2公斤)。若池中天然餌料不足,則應撈取紅蟲補充和增投魚糜等人工飼料,增補量為蟹苗重量的150%。第二是科學投餌。一期仔蟹后投喂魚糜加熟的豬血、豆腐糜,投喂量為仔蟹體重的100%,每天分4次投喂,6小時投喂1次,傍晚1次占全天投喂量的60%,直至出現三期仔蟹為止。三期后,投喂量為蟹體重的50%,1天分2次投喂,至蛻變為四期仔蟹。此后投喂量減少至蟹體重的20%,同時搭配浮萍等水草,直至蛻變為五期仔蟹為止,投餌方法為全池均勻投喂。五期仔蟹以后,每日投喂1次,以植物性飼料為主,投喂量為蟹體重的5-8%,直至長成每公斤160-200只的大規格蟹種。第三,堅持 “兩頭精、中間粗”的投餌原則。 “兩頭精”即五期仔蟹以前,以及蟹種最后一次蛻殼至越冬之前這兩個階段,應投喂營養價值較高的飼料,要求粗蛋白38-40%。“中間粗”,即五期仔蟹以后至蟹種最后一次蛻殼之前這個階段,應掌握吃飽不吃好,飼料粗蛋白含量只要求25-28%。以防營養過剩,提早成熟。這也就是“前促、中控、后補”的投餌方法。“前促”,即前期投喂好飼料,促進生長為提高蟹種成活率打好基礎。“中控”,即中期投喂一般性飼料控制生長。“后補”,即后期補投較好飼料,減少越冬損失。
2.4蟹種培育階段水質管理的方法
蟹種培育階段水質要求做到“肥、活、嫩、爽”,具體達到:溶解氧5mg/L以上,PH7-8、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1mg/L以下。因此,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一是注換新水。由于前期施肥,培育活餌料,池水較濃,一期仔蟹以后,改投人工飼料,不需要較肥的水質,因此必須及時注換新水來進行調節。前期一般5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提高3-5厘米。每隔7-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25%左右。6月份以后,氣溫升高,水位應逐漸加深,7月份以后,保持水位1.2-1.5米。二是施用生石灰或“過氧化鈣”。除堅持注換新水外,還要不定期地施用生石灰或“過氧化鈣”“速補鈣鎂磷”調節水質。一般一個月左右(視水體肥度而定),施用生石灰一次,畝用量5-10公斤(1米水深),化水全池潑澆,施用時應避開幼蟹蛻殼期。三是使用“EM菌王”“生物消毒劑”“超濃縮活菌寶”“復合光和細菌”等微生態制劑,能轉化吸收水體中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降低水體肥度,從而達到調節水質的目的。水質較肥的塘口10天至半個月施用1次,用量為每畝2-3公斤,水質清瘦的塘口,一月施用一次即可。施用微生態制劑時,不可同時施用消毒劑如漂白粉、生石灰等,以免降低效果。
2.5如何控制蟹種性早熟
積溫過高、營養過剩、水質過濃都會導致蟹種性早熟,因此,要采取以下對策。
防止積溫過高可采取:
①推遲放苗。適宜的放苗時間為5月中下旬,既不影響幼蟹生長,又能減少溫度積累,從而有效控制蟹種性早熟。
②加深水位。高溫季節保持池水深度1.2-1.5米,有利于降低水溫、減少積溫。
③增設水生植物。除種植水草外,還應設置水花生帶(方法同前述)能有效降低水溫。
防止營養過剩可采取:
①適當加大大眼幼體的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0.5-0.75公斤。
②采取“前促、中控、后補”的飼料投喂方法。即5期幼蟹階段,投喂粗蛋白38-40%的高營養飼料。中期投喂粗蛋白25-28%的植物性飼料,適當搭配青萍、伊樂藻等水生植物。后期(霜降以后)補投蛋白含量38%左右的顆粒飼料,以積累營養越冬。整個培育階段飼料投喂應做到投足投均,方可提高蟹種成活率,降低性早熟比例。具體投喂方法如前所述。
防止水質過濃可采取:
一是注換新水,二是使用“水底凈828”、“底改王”或“水速凈2010”,三是施用“EM菌王”“超濃縮活菌寶”“硝凈”“生物消毒劑”等微生態制劑。方法同前所述。但應適當控制加水次數,因注水會促進幼蟹蛻殼,除前期需勤加水,促進生長外,中后期要減少加水頻率,可采取先排水,一次加足的辦法。
3、成蟹池塘養殖
池塘養蟹的特點是可人工控制養殖的全過程,回捕率較高,經濟效益可觀。池塘養蟹的養殖模式又可分為二種,一是單養,二是混養。單養即單養河蟹,只放蟹種,不放養魚、蝦等其它養殖品種。一般畝產成蟹50-75公斤;混養即以河蟹為主,混套養青蝦、鱖魚等。
3.1選購優質蟹種
選購蟹種應注意:一是看水系。首選長江水系蟹種,根據長江水系河蟹主要特征進行選擇。二是看親本。要求用于繁殖的親本蟹個體重量雄蟹175克以上,雌蟹125克以上。三是看蟹種是否性早熟。性早熟蟹種應剔除。四是看培育蟹種的水域。應為淡水,有鹽度的水培育的蟹種,性腺有早熟趨勢,影響長成規格。五是看體質。應肢體完整,無病無傷,活動能力強,規格整齊(每公斤100-200只)。六是要早購早放,運輸得當,切忌酷熱或嚴寒時購運蟹種。
3.2營造池塘養蟹生態環境
一是種植水草。水草除了作為河蟹的天然餌料外,還可吸收氨氮凈化水質,以及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還是河蟹蛻殼生長最佳的隱蔽場所,因此,必須種植水草。沉水植物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黃絲草、苦草等,挺水植物種植茭白、茨菇等,浮葉植物移殖菱藕、水花生等。水草種植面積一般占水面的50-60%。二是移殖螺螄。螺螄是河蟹喜食的動物性活餌料,同時,螺螄的濾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體肥度,凈化作用明顯。一般每畝池塘投放螺螄300-500公斤,投放時間在清明前后。三是施用微生態制劑。““EM菌王”“高效活水菌”“超濃縮活菌寶”“復合光和細菌”等微生態制劑,可轉化吸收水體中的氨氮、H2S等有害物質,經常使用,凈化水質、改善底質效果明顯。畝用量一般為1-1.5公斤(1米水深)。
3.3、成蟹養殖如何科學投喂飼料
飼料是養蟹的物質基礎。河蟹的整個生長階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螺螄等餌料生物,但大部分還要依靠人工投喂。
在飼料的品種上,有植物性、動物性和配合飼料三大類。植物性飼料有豆粕、玉米、小麥、地瓜、南瓜、水 草、旱草等;動物性飼料有小雜魚、魚粉、螺蜆、河蚌、蠶蛹等;配合飼料是采取科學配方將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以及礦物質、維生素等添加劑加工制成的顆粒飼料,具有營養全面、河蟹長勢好、投喂方便、餌料系數低、便于存放等特點,目前成蟹養殖大都投喂顆粒飼料。
顆粒飼料投喂應根據河蟹不同的生長階段,確定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開春以后至6月底之前,這個階段為河蟹的適宜生長期,必須加強營養,要求投喂粗蛋白36-38%的顆粒飼料;高溫期由于水溫較高、悶熱天氣較多,影響河蟹正常攝食和新陳代謝,只要求投喂粗蛋白32%左右的顆粒飼料,同時搭配水草、南瓜等青飼料;高溫以后(8月份以后)天氣轉涼,水溫逐步回落,河蟹進入第二個生長高峰期,這個階段必須投足投好飼料,要求投喂粗蛋白35%以上含量的顆粒飼料,同時,投喂的數量一定要達到河蟹攝食需求。
每天的投餌量要根據月、日投餌計劃和河蟹吃食情況而定,具體做到“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在季節方面,2-3月份,天氣較冷,河蟹攝食量少,可用顆粒飼料或鮮活小雜魚開食。清明以后,水溫逐漸升高,可按河蟹體重的5-6%投喂顆粒飼料,高溫季節由于水溫較高,有時氣壓偏低,往往影響河蟹正常吃食,正常天氣按河蟹體重的3-5%投喂即可。白露以后河蟹趨于性成熟,應加大投喂量積累營養;在天氣方面,晴朗天氣應多投,陰雨天少投,悶熱天不投,以免飼料腐爛變質敗壞水質;在水質方面,水質清新可多投,水質較肥應少投;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蟹的活動情況,同時,每塘搭建1-2個1平方米左右的食臺,沉于水下30-40厘米,每日于食臺上投放飼料,用于檢查河蟹吃食情況。如食臺上投喂的飼料很快吃完,可適當增加投喂量,反之則減少;在投喂時間上,因河蟹白天隱蔽在水草叢下陰暗地方,黃昏以后才出來覓食,因此投喂時間應在傍晚。投餌方法一般全池散投,池邊坡面淺水處應適當多投。水溫15℃左右,隔日投喂一次,水溫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
3.4、成蟹養殖池如何合理調控水質
河蟹喜歡在水質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棲生物豐富的水體中生活,池水的水溫、溶解氧、PH、硫化氮、氨氮以及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均對河蟹的棲息和生長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獲得較高的養殖效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使水質適合河蟹的生長需要,對不適宜的水質進行改良和調節。河蟹對水質的要求是:溶解氧每升池水含5毫克以上,氨態氮0.1毫克以內,PH7.5-8.5,透明度60厘米以上,根據這些要求,可采取以下綜合調節方法。
(1)徹底清塘。冬春季清塘時,不光要用藥物徹底消毒,而且要清除過多淤泥,因淤泥中存在過多的有機質,在溶氧缺乏時,引起水質、底質惡化,產生硫化氫、氨、沼氣等有害物質危害河蟹,因此在放養前一定要消除過多淤泥(只可留淤3-5厘米,用于栽培水草)。
(2)栽培水草。除為河蟹長期提供青綠飼料外,水草可以吸收水體肥度而凈化水質,并且通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溫季節還能降低局部水溫。栽培水草的方法,一般是將伊樂藻切莖分段進行栽插,行間距3×4米。
(3)放養濾食性魚類。鰱魚、鳙魚等魚類可濾食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進而降低池水濃度,達到調節水質的目的。
(4)注換新水。注換新水對保持良好水質、補充溶氧起到較大作用,根據天氣、溫度、水位、水質狀況靈活掌握。春季一般每半月注換水一次,每次注換1/5-1/4。夏季溫度較高,每周注換水一次,每次加深10厘米左右。此外,當池水透明度低于50厘米時,應勤換水。河蟹攝食明顯下降,白天都離水亂爬或葡伏于水草表面,表明水質變壞,應立即注入新水或換水。在連續陰雨悶熱,有機物大量分解的情況下,要勤換水,或久旱不雨,水質老化時,也要勤換水。換水的原則是先排后灌或邊排邊灌。
(5)定期潑灑“速補鈣鎂磷”“鈣能-99”“鈣能-100”等。在池塘養蟹中,“底改王”“水底凈828”具有降低水體肥度、調節PH、提高水體透明度等功能,還有補充河蟹生長發育需要的鈣以及防病作用。一般每月施用一次。
(6)施用微生態制劑。“高效活水菌”“EM菌王”“生物消毒劑”“超濃縮活菌寶”“復合光和細菌”“硝凈”等微生態制劑,可轉化吸收水體中的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進而降低水體肥度,達到調節水質的目的。
3.5、促進河蟹蛻殼的措施有哪些
河蟹的生長是伴隨著蛻殼而進行的。因此,促進河蟹蛻殼在河蟹養殖生產中至關重要。
(1)保持良好水質。保持水質不被污染,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7.5-8.5之間,水體透明度60厘米以上。同時,在河蟹蛻殼之前注沖新水可刺激河蟹蛻殼。
(2)保持水草覆蓋面。水草叢中,是河蟹蛻殼的最佳場所,為保護和促進河蟹蛻殼,河蟹養殖池應保持水草覆蓋面積達50-60%。
(3)保持優質餌料。蟹體生長除了需要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外,蛻殼還需大量的鈣、磷、鐵等營養元素和蛻殼素等,因此,在餌料中要富含這些營養成分,保持飼料質量,才能確保河蟹正常蛻殼。
(4)積極預防疾病。池塘養蟹一般密度較高,因此容易滋生疾病,一旦生病,就不能順利蛻殼,應采取積極預防的措施。一是及時撈取殘渣剩餌,保持池塘清潔;二是不投霉變飼料;三是經常使用消毒劑殺滅病原生物;四是發現死蟹及時掩埋,切斷傳染途徑。
第二節 蟹類的病害及防治
一、蟹類病害的預防措施
1、改善生態環境
提供河蟹健康生長的良好條件。河蟹的生長需要合適的水溫,應盡量保持水溫的穩定,防止水溫突變。在高溫季節,盡量提高水位或換入地下水降低池水溫度;在低溫季節,也可通過加高水位或采取擋風措施來保溫。為了保障充足的溶氧,除要定期換水外,還要防止水質污染,控制有機質含量增高及浮游動物的大量繁殖,必要時高溫季節需加大換水量以保持池水清潔;此外,應保證蟹池有豐盛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可增加蟹的植物型飼料,另一方面也可為蟹的攀援提供條件以及增加水體中的溶氧。在蟹胚孵化期及育苗期,應注意保持鹽度的相對穩定,防止鹽度劇變造成胚胎及幼體的大量死亡。蟹喜打洞穴居,在放苗前要清整池塘,池底底質以沙土為好,并保持適量的軟泥,以便幼蟹蛻殼爬行時不受損傷。還應控制池底淤泥厚度,淤泥太厚則污染水質,孳生病原體,引發各種疾病。
生態健康養蟹操作需要:
⑴定期全池潑灑池塘解毒劑:“降毒靈”“解毒護水王”、“益潑安”“強效綠威”等。
⑵定期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EM菌王”“超濃縮活菌寶”“硝凈”“復合光和細菌”等。
⑶定期全池潑灑水質、底質凈化劑:“底改王”“水底凈”“特效底改”“池底清”“生物分解底改”“超級底凈”“底改專家”等。
2、合理用藥,控制與殺滅病原體
合理的藥物防治可以抑制病原體的繁殖和生長,減少或殺滅病原體,有效控制疾病的爆發。常用的防治蟹病的藥物有:
⑴蟹體、鮮活動物餌料消毒藥物(藥浴、浸泡):聚維酮碘、“本草神露”等。
⑵水體、工具、食場消毒藥物:在蟹病流行季節,定期使用“本草神露”“多效保底安”等。
⑶定期投喂藥餌:如“三黃散”“黑金素”“蝦必康”等。
3、選擇優質苗種,提高機體抗病力。
4、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蟹的體制。
⑴根據池塘條件合理密養與套樣。
⑵合理投餌與施肥
合理投餌應根據季節、天氣、水色及攝食情況靈活掌握,合理投餌不僅可增強蟹的體質與抗病力,還可防止水質變壞,減少蟹病的發生。蟹池中適量施肥可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與水草的生長,為蟹提供天然餌料。常用的肥水肥草產品有“速效肥水王”“肥而爽”“速效肥水膏”“硅藻源”“氨基酸肥水王”“水藻激活素”“富肽壯根顆粒”“水草旺”“水草活力源”等。
⑶保持蟹池的底質良好
蟹池內每半月使用一次底質凈化劑:如“生物分解底改”“水底凈808”“池底清”“底改專家”“特效底改”“超級底凈”“多效保底安”等。
⑷勿使蟹池水質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超標
定期全池潑灑池塘解毒劑:“降毒靈”“解毒護水王”、“益潑安”“強效綠威”等;定期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EM菌王”“超濃縮活菌寶”“生物消毒劑”“復合光和細菌”“硝凈”等。
⑸在養殖過程中要求池塘水色最好保持清爽亮澤
若蟹池水色發暗,懸浮有機物增多,說明水質已經老化。要先用“水底凈828”“底改王”“速效降解靈”等全池潑灑凈化水體,第二天上午再全池潑灑“硅藻源”“超濃縮活菌寶”“生物消毒劑”“硝凈”等。
⑹水質變差時要及時處理
在養殖中后期的蟹塘,因水質老化而出現“老綠水”“黑臭水”“白濁水”“鐵銹水”時,首先全池潑灑 “水速凈2010”“水底凈828”“速效降解靈”等凈化水體,第二天再全池潑灑“降毒靈”“解毒護水王”、“益潑安”“正水一號”等池塘解毒劑,最后再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劑。
⑺保持池水PH值得相對穩定
⑻加強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記錄,要及時了解蟹的攝食、生長、蛻殼、及傷病情況,了解水質的肥瘦、餌料的豐欠,發現異常及時解決。
二、主要的蟹病及防治方法
1、河蟹顫抖病(環腿病、環爪病、抖抖病、紅肢病、抖腳病)
病原:病原體為核糖核酸病毒
流行:流行季節較長,4-11月均可發生,在7-9月高溫期發病嚴重,死亡率較高,自春季幼蟹下塘到養成的全過程均有發生,各個生長階段的河蟹都有發病的病例。患病蟹的規格,以150-200克/只的河蟹較為嚴重,死亡率也高,有的地區發病率高達90%以上,死亡率70%以上,發病嚴重的甚至絕產,是當前危害河蟹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癥狀:病蟹反應遲鈍,食欲不振,鰓片排列不齊,呈淺棕色,少數甚至黑色。最典型的癥狀為步足顫抖,環爪,爪尖著地,腹部離開地面,甚至蟹體倒立。這是由于蟹的神經受到病毒侵害,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及神經纖維發生變性、壞死以致解體的結果。
防治:⑴蟹苗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⑵大量栽種水草,為河蟹提供隱蔽場所,使其安全蛻殼,改善水質,增加水中溶氧;⑶定期潑灑生石灰改善水質;⑷合理放養密度,并適當混養少量花白鰱,以清除水中和池底的殘餌及浮游生物;⑸選擇優質蟹苗,提高抗病力;⑹處理好病死蟹;⑺餌料優質,營養全面;⑻發病時外用“聚維酮碘”“本草神露”等消毒。同時內服“三黃散”“蝦必康”等。
2、河蟹呼腸孤病毒病
病原:病原體為河蟹呼腸孤病毒
流行:流行季節為5-9月,主要危害對象為幼蟹及成蟹,在幼體階段尚未發現該病。
癥狀:甲殼有紅色斑點病灶,鰓部呈紅棕色,胸足局部或全部麻痹,蛻殼困難,常因蛻殼不遂而死亡。
防治:⑴挖出蟹池中過多的淤泥,保留5-10出面cm即可;⑵魚種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⑶保持水質清新,餌料優質,營養全面;⑷病發高峰季節用“本草神露”等消毒水體;⑸定期添加“黑金素”“蝦必康”“水產多維”“VC”等提高蟹抗病力。
3、河蟹上岸不下水病
病原: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及擬態弧菌。
流行: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蟹病,國內各地均有發生,主要危害蟹苗。
癥狀:病蟹爬在岸邊,水草或樹根上,白天也不下水,體制瘦弱,抗病力降低,變態后蟹體表脫水,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⑴蟹苗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⑵選擇優質蟹苗,提高抗病力;⑶保持水質清新,餌料優質,營養全面;⑷病發高峰季節用“本草神露”等消毒水體;⑸定期添加“黑金素”“蝦必康”“水產多維”“VC”等提高蟹抗病力。
4、河蟹爛鰓病
病原:病原體多為寄生蟲寄生鰓部,造成創傷而繼發細菌感染
流行:池塘養蟹多發,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夏秋最為常見。如果防治不及時,往往會造成大量死亡。
癥狀:病蟹鰓絲出現炎癥甚至局部潰爛,邊緣有缺刻。
防治:⑴蟹苗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⑵病發高峰季節用“本草神露”等消毒水體;⑶夏秋季節,每15-20天潑灑生石灰一次,潑灑濃度為15-20PPM;⑷如有寄生蟲,要及時使用“甲殼凈”殺滅。
5、河蟹肝壞死病
病原:病原體為細菌感染,餌料霉變,底質污染并發引起。
流行:河蟹常見病,可造成河蟹死亡,常與爛鰓病并發。
癥狀:病蟹肝臟病變,有的灰白色,有的呈黃色,有的呈深黃色。
防治:⑴平時在飼料中添加“三黃散”“VC”“蝦必康”“黑金素”增強蟹的抗病力;⑵發病時外用“本草神路”等消毒水體。
6、河蟹黑鰓病(嘆氣病)
【病原】常認為該病由細菌引起,水質不好是河蟹發生黑鰓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主要危害養殖后期的成蟹。在夏秋較易發生,發病率可達10-20%,死亡率較高。
【癥狀】輕者鰓絲部分變成灰色或黑色,嚴重時鰓絲全部變黑,易浮頭,呼吸困難,呈“嘆氣”狀,故又稱嘆氣病,幾小時即死亡。
【防治】(1)魚種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清除過多的淤泥;(2)病發高峰季節用“本草神露”消毒水體;(3)池塘中種植水生植物,面積要達到20%;(4)保持水質嫩爽。
7、河蟹腸炎病(胃腸鼓氣病)
【病原】飲水質差,食場不衛生,餌料變質或吃了難以消化的飼料,引起細菌感染。
【流行】各地均有發生,主要危害成蟹,發病率不高,但病蟹死亡率可達30-50%,殘存病蟹的個體規格及商品價值均下降。
【癥狀】病蟹吃食減少或停食,揭開胸板解剖檢查,胃腸道變粗,管壁發炎有充血現象,脹氣。輕壓肛門,有黃色液體流出,顯微鏡下壓片觀察,有細菌活動。
【防治】(1)投喂的飼料要保證質量,避免病從口入;(2)病發高峰季節用“本草神露”等消毒水體;(3)定期潑灑生石灰,潑灑濃度為15-20ppm;
8、河蟹甲殼腐肢潰瘍病(腐殼病、褐斑病、殼病、銹病)
【病原】病原體為氣單胞菌、假單胞菌、弧菌、螺菌等。
【流行】流行范圍較廣,淡水、半咸水和咸水中均可發生,腐殼病的幼蟹、成蟹均可造成危害,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隨水溫升高而增加。
【癥狀】在比較粗糙的水泥池或池坡較陡而土質堅硬的土池中,河蟹在攀附時足尖端受摩擦致傷,被上述能分解幾丁質的細菌入侵,進而在蟹體的外表皮及內表皮大量繁衍。首先步足尖端破損,腐爛呈黑色潰瘍狀,不久尖端脫落。然后,病菌襲擊步足各節及背甲和胸板,體表出現白色斑點病灶,并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腐蝕成洞,并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
【防治】(1)蟹池最好建成邊坡較為平緩的土地,方便河蟹爬行;(2)保持池底淤泥5-10cm,清塘用生石灰,養殖期間經常潑灑生石灰,潑灑濃度為15-20ppm,PH保持在7.5-8.5之間;(3)捕撈、運輸操作要細致,防治蟹體受傷;(4)苗種下池前用“聚維酮碘”浸泡消毒;(5)發病時外用“本草神露”消毒。
9、河蟹水腫病
【病因】河蟹在捕撈、運輸及養殖過程中,其腹部受傷感染病菌所致。
【流行】流行季節主要為夏秋,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發病率雖不是很高,但死亡率可達60%以上。
【癥狀】病蟹腹部,腹肌及背殼下方腫大,呈透明狀,肛門紅腫,吃食減少或停食,常匍匐于池邊不動最后在池邊潛水處死亡。
【防治】同上
10、爛肢病
【病因】因為捕撈,裝運等操作中,蟹體受到機械損傷,或者在養殖中河蟹相互鉗咬及遇到敵害生物侵害受傷,從而引起病原菌感染所致,一般認為是細菌致病。
【流行】主要流行于6-10月,越冬期間也有發生,對幼蟹和成蟹危害較大。
【癥狀】病蟹腐敗及腐肢先是出現黃色斑點,逐漸變成灰色、黑色而腐爛,肛門紅腫,攝食量減少或拒食,活動遲緩、體質消瘦,終致無法脫殼而死。
【 防治】同上
11、河蟹固著類纖毛蟲病(長毛病)
【病因】病原體為聚縮蟲、單縮蟲、累枝蟲及鐘形蟲等。
【流行】該病從南到北都有發生,發病時間為4-10月。
【癥狀】聚縮蟲、單縮蟲、累枝蟲及鐘形蟲等固著類纖毛蟲寄生在蟹的體表和鰓上,使這些蟲的柄在基部(即在蟹殼及鰓的外表)可擴大成一附著盤。同時柄又可將蟹殼及鰓組織穿一個小孔。此病在河蟹育苗過程中極易發生,纖毛蟲在幼體上大量繁生,嚴重者可超過幼體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體浮于水面似白絮狀。嚴重增加了幼體的負擔,影響幼體的活動。攝食和生長發育,造成幼體大批死亡。病原體寄生在幼蟹與成蟹上時,主要寄生部位為關節、步足、額部、附肢及鰓等處,病蟹體表有許多絨毛狀物及大量污物,手摸體表和附肢有油膩感。將病蟹捉起時,附肢垂吊無力,病原體寄生鰓部后,鰓上掛有淤泥,粘液增多,鰓絲受損,呼吸困難,嚴重時鰓呈黑色。
【防治】(1)對親蟹消毒,用25-30ppm的福爾馬林浸浴1小時;(2)對生物餌料如鹵蟲用“聚維酮碘”進行徹底消毒;(3)對育苗用水徹底消毒過濾;(4)發病時可用“纖毛凈”“甲殼凈”等殺滅,7天后再用一次;第二天全池潑灑“本草神露”等消毒一遍,以防繼發細菌感染。
第三節、蟹塘常見水質方面的問題
1、草垢問題
養殖過程中,隨著飼料等有機物投入的增多或下雨后等原因導致水草葉面附著一層灰色或灰黑色的污物。解決方法:使用“氧醫生”+“二氧化氯”或“三氯”,定期使用“硝凈”或“水藻凈”可有效預防。
2、青苔、水網藻問題
養殖前期,池塘中的青苔和水網藻等絲狀藻類大量繁殖時會消耗大量水體中的養分,使池水變瘦,影響水草生長;池水透明度高,影響蟹的蛻殼。解決方案:抬高水位或水面潑灑草木灰。在青苔聚集地區,使用“新型苔藻凈”。
3、水草的爛根問題
蟹池底質不良,營養惡化會導致水草爛根。解決方案:定期使用“生物分解底改”“池底清”“特效底改”“底改專家”“顆粒水底凈”等底質改良產品,保持良好的底質。
養殖中前期,要培育好水草,定期使用“富肽壯根顆粒”“水草活力源”“水草旺”等肥料給水草提供足夠全面的營養,保護根部,凈化葉面。
4、殺蟲、殺藻后的水質處理
使用這類藥物后,個別會出現水草停止生長、發黃、枯萎、爛頭等現象。解決方案:先換部分水,使用“降毒靈”“解毒護水王”等解毒劑,第二天再使用“水草旺”“富肽壯根顆粒”“氨基酸調水王”“水草活力源”等促進水草的修復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