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水質好壞直接關系到水產養殖的成敗,水質可以通過直觀的水色進行判斷,水色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由其中的藻相所決定。藻相是指水體中藻的種類、數量和結構比例。水體中的藻相結構以及是否平衡穩定是真正決定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養殖過程中池塘經常會出現幾種優良水色和不良水色,要培育和穩?定優良水色,防止轉化和老化,對不良水色要加以調控和轉化。不同的養殖對象需要不同的藻相結構,同一種養殖對象在不同的時期對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
01 藻相與水色之間的關系
水環境具體來說是由兩部分組成:生物環境和理化環境,水產養殖的成功與否直接受制于這兩個因素。理化環境會影響池塘系統中包括養殖對象的所有生物,生物環境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能量和物質的傳送環節,與養殖對象也是息息相關。生物環境有多種種類構成,其中藻相組成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藻相指水體中藻的種類、數量和結構比例。
水中藻類不僅對水質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也是養殖對象直接或間接的餌料。水中藻類數量的多少以及種類組成的差異,直接通過水色呈現。水色是指溶入水中或懸浮于水中的物質在陽光下所呈現的顏色。這些物質主要包括天然的金屬離子、污泥腐殖質、微生物及水體中的浮游植物(藻類)和浮游動物(蚤類、原生動物)、懸浮的殘餌、粘土或膠狀物等,但池塘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生的浮游生物所決定的,各類浮游植物細胞內含有色素不同。當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時,池水呈現不同的顏色和透明度。水質的好壞主要表現在水色上,但純粹根據水色來判斷水質優劣,不能本質地反應水中藻類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多少,指導養殖實踐時會出現偏差。同樣的水色,藻類組成會有不同,從而有不同的養殖效果,不同的養殖對象對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在養殖過程中,需要仔細分析水色,為不同養殖種類、不同時期需要培育適合的藻相。
02 水色肥活嫩爽的要求
在養殖過程中,水色一般要求肥活嫩爽,這是判斷養殖水質優劣重要的和直觀的參考指標。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大,有機物與營養鹽類豐富;所謂活,一方面從浮游生物角度來說,表示水色經常在變化。水色有月變化和日變化,比如“早淡晚濃”或“早紅晚綠”,這變化體現在時間和空間上,另一方面從水體本身的交換;嫩:從浮游生物本身來說,是指各種浮游生物處于生命初期和繁殖旺盛期;從浮游生物組成上說,主要有硅藻、綠藻、隱藻、金藻等組成,藍藻的數量較小。藻相平衡,分布均勻,不成團、成縷,不濃稠。水面無死亡的浮游生物尸體形成的浮膜;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適中(25~40cm),水中溶氧條件好。“肥、活、嫩、爽”是養殖者的經驗總結,具備這四個條件的水是好水。
03 常見優質水色對應的藻相及轉化特點
1、培育優良水色和藻相結構:組成水色的物質中以浮游生物及底棲生物對水色的影響最大。培養水色主要指培養浮游藻類,良好的水色標志著藻類、菌類、浮游動物三者的動態健康平衡,是健康養殖的必要保證。良好的水色可以保證水中足夠的溶解氧、可為養殖對象提供新鮮適口的天然餌料、可保持良好的水體肥度,為養殖對象的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可抑制病菌的繁殖、降低水中有毒物質的含量、穩定水質環境。
2、優良的水色和藻相結構優良的池塘水色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茶(棕黃)色系,包括棕黃、茶褐、棕色、棕紅色等;另一類是綠色系,包括黃綠、淡綠、嫩綠、濃綠、藍綠等。這兩類水色較肥。茶色的水質優于綠色水。
(1)茶色(棕色、黃褐色)系這類水一般肥、活、濃。水中的藻類以硅藻、隱藻、甲藻、綠藻、金藻等為主,常見的有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骨條藻、角毛藻、裸甲藻、圓篩藻、直鏈藻、小球藻等,這些藻類都是魚、蝦、蟹、貝等苗期甚至成體的優質餌料。在不同的溫度下,培育的這種水色會出現變化,15℃以下較低溫度時為淡棕色,超過15℃以上顏色變深,如棕色、深棕色等,如維持淺棕色,需以氮肥為主進行肥水。深棕色水藻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浮游動物也較多,屬肥水、活水,但如果氮過量積累,會變為藍藻水。在精養池中,磷含量一般超過0.02mg/l,此時氮磷比超過15∶1時,微囊藻等藍藻會大量生長,此時要控制氮肥,適量單施磷肥,使其它浮游藻類快速增長。茶色水質經常隱藻比例較高,王武等試驗表明,隱藻分泌的抗生素對裸甲藻的生存和生長無多大影響,因此,黃褐色水質有利于魚、容易消化 的藻類生長 。茶色水穩定性持久性較差,隨著營養條件以及藻類數量比例改變,裸藻、隱藻、綠藻等比例增大,—般保持10~15d左右就會逐漸轉成褐綠色水,此時要通過換水、營養物質比例調整、特定營養元素添加等措施防止水質老化。
(2)綠色系這類水中的藻類以綠藻、裸藻為主,如扁藻、小球藻、衣藻、柵藻、四角藻、新月鼓藻、裸藻等,綠藻吸收較多氮肥,該水色說明水中氮含量較高,同時可以降低水中氮含量,有利于凈化水質。綠色系水色以草綠、嫩綠、亮綠為好,肥度適中或較肥,養殖對象生長速度較快,養殖周期短,產量高。要注意施加磷肥,適當降低氮磷比,可以將草綠水轉化為更優質的含硅藻、隱藻較多的棕色水,另外也可以防止轉化為濃綠水、老水。黃綠、淡綠水質偏瘦,需氮磷肥水。
黃綠水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因為水質較瘦,養殖對象攪動底泥所致,前述即指此類水;
另一種是硅藻和綠藻共生的水色,此為優質水,黃綠水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濃綠色水濃,透明度較低。水質過肥,老化,水中的藻類以裸藻、扁裸藻、小球藻為主,種類少,數量多。應單施磷肥,降低氮磷比,使水變嫩。藍綠水也屬老水,以藍藻為主,有魚腥藻、束絲藻、螺旋藻、顫藻等,也有部分實球藻、空球藻、柵藻、衣藻等,主要是氮積累過多造成,應該利用水質改良劑降氮,下風處使用殺藻劑,適量單施磷肥,半月內可變為硅藻、甲藻為主的深棕色水。綠藻水相對穩定,一般不會驟然變清或轉變成其他水色。
04 不良水色及調節
不良水色常見的有兩類:
一類是深色系,包括褐色、深褐色、醬色、黑色、濃綠等,
另一類是白色系,包括白清、灰白、白濁等,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水,
比如黃色水、紅色(鐵銹)水、銅銹水、發光水、泥皮水等.
1、深色系深色水很多屬于老化水,比如褐色、深褐色、醬色、濃綠水,水體中藍隱藻、裸甲藻,隱藻等較多,種類單一,個體形成優勢種,數量極多,有時總生物量會降低,水質不穩定,一旦天氣等環境因子出現變化,會造成藻類大量死亡,從而造成大量耗氧、有毒物質分解產生等,造成養殖對象大量死亡。該類水色大多數是因為水質過肥,氮肥超過0.2mg/l,磷肥超過0.02mg/l,很多時候是氮肥超標,經常在養殖中后期會出現這種情況。泛塘后或污水塘會出現黑水,屬于死水,藍隱藻、原生動物的纖毛蟲很多。出現這類水,一般首先換水,通過殺藻劑清除一部分優勢藻類,然后通過微生態制劑分解有機質,調節改良水質,適量單施磷肥,待水色正常后再進行養殖。對于泛塘過的以及死水類還必須在換水后經過生石灰等消毒處理,再進行后續調節。
2、白色系白清水一般浮游藻類種類少,數量也少,水質偏瘦。經常出現在新塘或開春剛注水的池塘,也有在藻類高峰過后,出現大量浮游動物,還有一種是水體中出現形成青泥苔(青苔)的澄清水,主要是剛毛藻、水網藻、水綿等絲狀綠藻因清池不徹底、水瘦、塘淺等的養殖池塘大量發生,青苔一方面可與其他藻類爭奪營養和生活空間導致,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對魚蝦蟹貝等養殖對象苗種甚至成體造成纏繞窒息。浮游動物較多時,隨著養殖對象增大,可以進行捕食,水色會慢慢恢復正常;如果較嚴重,且養殖對象不能以之為食,那必須先殺滅水體中的浮游動物,然后施肥來培養、調節水色。對于絲狀綠藻較多時,可以通過殺藻、足量均衡肥水等方法恢復正常水色。嚴重污染的水體會出現灰白水,水中只有大量的纖毛蟲等,沒有藻類,必須通過大量換水、殺蟲、施肥等措施改良水質;
3特殊類型水
(1) 紅色水 亦稱“鐵銹水”,主要含纖毛蟲、甲藻等,指水體中大量黃褐色的甲藻在繁殖時受陽光照射所呈現的紅棕色。多發生在有機質多、 硬度大、呈微堿性的水體 。這種水色主要是前期水色太濃,通過換水、殺藻等措施進行緩解。還有形成鐵銹色水膜,主要是由血紅裸(眼蟲)藻引 起,屬于瘦水型水質。
(2)銅銹水,又稱湖靛水,主要是由藍藻中微囊藻和水華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池水面形成了銅綠色水華。微囊藻外面包著一層膠質,魚類不能消化,還會抑制其它藻類生長繁殖,導致水質清瘦。可以通過換水、物理或化學方法除藻、增施磷肥等措施抑制其形成水華。
(3)黃色水是指水體中多以雙鞭毛的金藻為優勢種群,還有部分甲藻,水面覆蓋一層金黃色的油膜。可以通過換水、殺藻、微生態調節水質等措施,恢復正常水色。
(4)“泥皮”水也稱油皮水,腐爛的藻類、原生動物尸體、排泄物、殘餌等有機物混合殘留的腐殖質,粘附塵埃或污物后在水面形成的灰黑色的浮膜。導致養殖對象的誤食,也影響水面氣體的交換,增加有機物耗氧,導致水質惡化。可以通過換水、用草木灰吸附撈出、微生態制劑加速有機物分解等措施處理。
(5)發光水造成水體發光的原因有幾種情況,一是由發光弧菌引起,一般發生在蝦類養殖的中后期、水體、蝦體均能發出熒光。弧菌附體會導致攝食減少,觸角斷,常緩游于池塘淺水處,多聚下風,反應遲鈍,造成死亡。可采用消毒殺菌劑進行處理,或采取部分注入淡水降低鹽度,另外投放微生態制劑培育有益的優勢菌群。二是由夜光蟲引起,主要由于水體中有機質豐富,夏季高溫引起,主要是水體發光,而蝦體不發光,但夜光蟲可附著于蝦的鰓絲上,會出現蝦鰓微弱發光,危害主要有:增加耗氧、妨礙蝦的呼吸、抑制其它藻類生長、有些會分泌毒素,另外水體發光會引起蝦產生應激反應等。可以通過加大增氧,減少投喂,投放有益菌加速有機質分解,或者直接殺藻等措施改善水質。
05 結語
養殖成功與否和培育良好的水色有很大的關系。池塘在經過規范的清塘、消毒后,前期要進行水色培育。注意有機肥的選擇和正確處理,合理按比例搭配無機肥,達到既可以快速肥水,又能保證持久性,培育正常水色。相比較而言,肥水較易,在中后期的養殖過程中要保持優良水色較難。隨著養殖的進行,環境因子的變化、藻類的拮抗作用、部分營養鹽的缺乏、微量元素的不足,會導致水色的轉化和老化,為了維持水色穩定、防止老化,可采取換水、調節pH等理化因子、投放微生態制劑、補充必要的營養鹽和微量元素等手段,保持正常的水質環境。要對水色有正確的認識。同樣的水色,養殖的效果有差異,另外對水色的判斷受制于主觀因素、光照等的影響,對結果的描述也會有偏差,所以必須對藻相結構進行分析,本質地研究藻類的組成及數量比例,才能精確地指導生產,保證養殖最后的成功。
來源| 魚行家
聲明:本公眾號未注明出處的轉載文章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處或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定期科學調水組合:水體生態素1袋+藻毒清2瓶,每套5畝,一起化水全池潑灑;5-7天使用一次;上午用下去,下午水色即有好轉。可廣泛應用于水難肥、水難調、連續陰雨天氣、倒藻、翻塘、氨氮亞鹽居高不下、魚蝦活力不佳、吃料不好、水色不好、水色多變池塘。如果氨氮亞鹽持續高、水色濃濁,除連續使用上面的措施外,同時配合潑灑"菌優底凈1桶+好菌來2袋"一套2畝,5-7天使用一次;以上方案各連續使用2-3次,水色、吃料、活力即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