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水霉病是魚類養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稱為膚霉病、白毛病。在冬春季節發病率高,發病后治療困難,其病原水霉隸屬于茸鞭生物界、卵菌綱、水霉目、水霉科,主要包括水霉屬、綿霉屬、絲囊菌屬等。水霉在淡水水域廣泛存在,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5℃~26℃),繁殖適溫為13℃~18℃。
水霉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鯉科和鮭科魚類、河鱸、鰻鱺以及蝦等對水霉都具有易感性,同一種致病性水霉菌對魚體和魚卵均有致病性,水產動物各個生長階段都可感染水霉。水霉主要寄生在魚體傷口和死卵上,危害養殖魚類和降低魚卵孵化率,且極易發生水霉病的傳染并迅速蔓延,造成大量魚死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當魚、蝦體表皮膚因物理化學因素或細菌、病毒感染受到損傷時,水霉菌的游動孢子侵入傷口,吸取皮膚及其組織內的營養而迅速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使組織發炎、壞死,魚體的負擔過重,游動失常,食欲減退,很快瘦弱死亡。
水霉病爆發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水溫為13℃~18℃的冬春季節,有兩個時期要特別注意,一是華南地區的冬季低溫天氣時期,二是北方地區的初春融冰期,在這個時間段內,魚類水霉病發病率高,感染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積的減產。
華南地區立春后發生“倒春寒”天氣,也經常出現水霉病大量發生的情況。要特別注意氣泡病、寄生蟲病、細菌病、病毒病、水質問題引起的魚體表受傷,以及拉網、分篩、搶食過猛等其他各種原因造成的機械損傷,如果處理不妥當,都可能引起水霉菌繼發感染,發生水霉病。
前段時間溫度很低,這些天溫度一回升,有些地方的魚塘就開始出現問題,有的魚浮在水面上,有的魚塘每天都有發病死的魚。特別是一些前段時間放魚的養殖戶,一旦在轉運后,消毒用藥不徹底,在太陽光照的作用下,水溫回升,水霉就越發變得嚴重,魚的死亡量也就增加了,每年的立春前后的這段時間,是水霉的一個集中爆發期。所以我們要注意以下一些方法,有助于更加有效的防治水霉。
方法一:改單一治療水霉的藥為互配用
水霉的感染,往往先是受傷感染細菌,然后繼發感染水霉,用藥治療的時候,將治療細菌的藥與治療水霉的藥,結合在一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二:防重于治,預防時給足用量與時間
在轉運和投放魚苗時,魚體鱗片外所包裹的鱗囊易破損,一旦有傷口,在低溫情況下,容易感染細菌,并繼發水霉。當用到消毒液或鹽來消毒時,要務必注意濃度及浸泡的時間,使魚能產生針對性的免疫。同時還能驅殺車輪蟲、斜管蟲、口絲蟲等寄生蟲。
方法三:增加池塘水深
受地熱影響,水越深,池塘底部水體受到降溫的影響就越小;池塘水越淺,夜晚的降溫也就越大,這樣越發容易引起魚的凍傷。
來源 | 魚行家
聲明:本公眾號未注明出處的轉載文章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處或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