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施肥養魚是作為提高魚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被廣泛應用到漁業生產中,但是,由于種種肥料有其優缺點。
同時施肥也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問,為了充分有效地發揮施肥養魚的最大效果,切記施肥的“十忌”。
一、忌雨天施肥
雨天施肥至少有四大弊端:
①天氣陰暗光照減弱,水體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強,對氮、磷等元素的吸收能力較差;
②隨水流帶進的有機質較多,不必急于施肥;
③水量較大,施肥的有效濃度較低,肥效也隨之降低;
④溢洪時,肥料流失多。
二、忌悶熱天施肥
天氣悶熱時,氣壓較低,水中溶氧較低,施加肥料后則使水中有機耗氧量增加,極易造成精養魚池因缺氧而浮頭泛池;
同時,天氣悶熱時,可能即將有大雨降臨,犯了下雨天施肥的大忌。
三、忌渾水施肥
水體過分渾濁時,說明水體中黏土礦粒過多,氮肥中的銨離子和磷肥及其他肥料的部分離子易被黏土粒子吸附固定、沉淀,遲遲不能釋放肥效,造成肥效的損失。
四、忌化肥單施
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水體中的魚類易消化的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經過食物鏈與能量流動,最終供魚類食用。
浮游生物吸收營養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要求氨、磷、鉀的有效比例為4:4:2。
如果單施某種化肥,肥料的營養元素比較單一,則其他的營養元素就會成為限制因子而制約肥效的充分發揮。
五、忌盲目混施
某些酸性肥料與堿性肥料混合施用時,易產生氣體揮發,或沉淀沉積于淤泥中而損失肥效;
某些無機鹽類肥料的部分離子與其他肥料的部分離子作用也可導致肥效喪失;有些離子被土壤膠粒吸附也會導致肥效喪失。
因此,并不是每種肥料都可以混合施用的。如果因防治魚病,調節水質而施放生石灰時,最好等10~15 天后再施過磷酸鈣,以免使肥效喪失。
六、忌高溫季節施肥
施用肥料的魚塘最適合做主養鰱、鱅等肥水性魚類的精養魚塘。
根據鰱、鳙魚的生長規律(即鰱、鳙魚所攝食的浮游生物的生長規律),魚塘施肥的季節宜在每年的5~10月,選擇水溫在25~30°C的晴天中午進行。
但并非溫度越高越好。因為在7~8月的高溫季節,水體中許多魚類喜食的浮游生物種群較少,在水溫超過30°C時應停施少施肥料。
特別是有機肥料易引起水體溶氧降低,如果此時仍一味施肥,不僅會浪費肥料、提高養殖成本,而且會敗壞水質,引起浮頭泛塘。
七、忌固態化肥干施
干施的氮、磷肥呈顆粒狀,由于其自身的重力因素,它們在水表層停留的時間較短,易沉入水底,陷入污泥的陷阱中,從而影響肥效。
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魚類專家將淤泥比喻成磷肥的“陷阱”。一般在施用固態氮磷肥時,采用溶解后兌水全池潑灑的方法為最佳。
八、忌魚攝食不旺或暴發魚病時施肥
在魚攝食不旺時施肥,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及時有效地被利用,易形成水華,敗壞水質;而在暴發魚病時,魚體的抵抗力減弱。
若氨態氮肥施用較高,則易使魚體中毒死亡,同時在暴發魚病時,魚的攝食能力下降,也不宜施肥。
九、忌一次施肥過量
如果過量施用銨態氮肥,會使水體中氨積累過多,造成魚中毒現象;同時施用有機肥過量,則使水體中有機物耗氧量增大,容易造成魚池缺氧而泛塘。
所以施肥時,千萬不能圖省事, 一次將肥料下足, 應嚴格遵循“少量多次、 少施勤施”的八字施肥方針。
一般要求3~5天施追肥一次, 使池水的總氮有效濃度保持在0.3mg/L以上,總磷濃度保持在0.04mg/L以上。
十、忌施肥后放走表層水
肥料施入水體后,經過一系列的理化反應,3 ~5天后才可以轉化成浮游生物,7天左右優勢種群的數量達到高峰期。
而且浮游生物的種群一般均勻分布在水體表層的1 ~2m處。如果施肥后放走表層水,則培育的浮游生物明顯受到損失。
造成肥效的下降,如果確因農業用水的需要,此時應從底涵放走水。
【注意事項】掌握施肥技術在于既要使水質變肥, 魚類易消化的浮游生物的種群和數量多,又要使水中溶氧不致過低,而影響魚類的生存和生長。
因此,施肥時應掌握科學施肥,注意以上所述的施肥十忌。
來源:水產研究社
聲明:本公眾號未注明出處的轉載文章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處或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1、"水體生態素+速效肥水膏或者生物絮團培養劑"一起潑灑,培水肥水穩水。下雨都沒有影響水質。“水體生態素”補充水體礦物微量、痕量元素,現階段配合肥水,增加池塘承載力,適合養殖多年池塘老化水難肥,疾病多發,水質多變的池塘!
2、冬棚蝦做水、調水利器:1、水體生態素1袋+藻毒清2瓶,一套5畝,每周一次;2、菌優底凈1-2瓶+好菌來2-3袋,一套5畝,每周一次。
3、今年的稻田小龍蝦蝦苗普遍都多,做好前期工作,爭取明年出早苗,出大苗。
"蛛豐一號+速效培藻膏"用起還有種好草的客戶,富力養草顆粒、水體生態素可以預定了哦!


掃碼關注
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