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隨著氣溫升高,和雨季的到來,不論是成魚或是魚種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及死魚現象,經檢測水質和病魚鏡檢及解剖,以及養殖經驗分析,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
水質惡化
轉水死藻,有益藻類及有害藻類死亡。ph值的變化,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升高等原因導致水質惡化。
亂用藥物
對于錨頭蚤和車輪蟲的寄生,許多養殖戶用藥錯誤,甚至使用很多次殺蟲都殺不死,自行改變用藥時間及使用劑量。
大量投料
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認為魚吃的越多越好,投食過多魚類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會出現吃食后像浮頭一樣的現象。尤其是草魚發生這個癥狀比較明顯。
增氧錯位
增氧機開啟時間沒有按照池塘里溶氧需要開啟增氧機,一部分養殖戶都是使用定時開關器,認為魚類吃完料就必須開啟增氧機,造成池塘里溶氧高開機,溶氧低關機的狀態,使池塘增氧機在池塘溶氧高低開機錯位。
缺少施肥
夏天池塘不施肥是錯誤的,高溫季節池塘里藻類生長需要大量的生長元素,池塘本身的肥料是不夠,必須補充外來的生長元素,要抓住晴好天氣施肥。
操作粗暴
高溫季節養殖戶賣魚蝦后不注重殺菌消毒,導致魚蝦類感染細菌導致魚蝦病的發生。
綜合上述原因造成池塘傷魚死魚的池塘,其處理對策有:
1、調解水質。夏季雨后,池塘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指標不穩,注意調劑水質,降低池塘里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水質指標,有利于池塘浮游生物的生長,增加池塘溶氧量。
2、消毒。晴好天氣進行池塘消毒,在消毒使用藥劑時,計算好水體的體積,不要盲目用藥。
3、正確增氧。
4、控制投料量。夏季悶熱天氣,投喂量要減少,特別是最后一次投喂,天氣或水質不好的情況下可以不喂。
5、藥餌投喂。在魚蝦類攝食旺盛季節,要及時預防腸炎病和肝膽類疾病的發生,促進餌料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強抗病力。
高溫季節水產養殖注意事項:
1、適當加高水位
池塘水溫高于35℃時,不適合多數魚類的生長;養殖水體中由于水體上下層的溫差,會出現水溫分層現象,且下層水一般溫度較低、含氧量較低。高溫季節將水位加高,一方面可獲得適合的水溫,另一方面保持水質相對穩定。根據不同養殖品種,保持1.5~2.0m的水位,同時要注意塘埂安全。
2、確保池塘供氧
高溫季節養殖動物攝食量大、生長快,但耗氧量增加,環境中其它生物的耗氧量也達最大值,同時產生的排泄物和糞便等也相應增加,特別是設施化集約化養殖、池塘“跑道”養殖等,如控制不當管理不善,極有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浮頭甚至“泛池”。為保持適宜的水體溶氧量,應科學合理地使用增氧機。由于水的分層,盡量使用涌浪式增氧機,在天氣異常時要加強巡塘并及時開啟增氧機,開機的持續時間需因地制宜靈活掌握。
3、科學合理投喂
高溫季節養殖動物的攝食量增加,要按照“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的原則進行投喂,具體一定要靈活掌握,要根據天氣、水質、養殖對象的活動情況、載魚量、吃食時間和殘食量等進行調節,少投飼料,減少飼料浪費、減輕水體污染。天氣一旦異常,或吃食不正常、水質變化、有浮頭征兆等現象,要減少或停止投喂,查明情況再投喂。
4、加強水質調控
盡量將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cm左右,并根據養殖品種及放養量勤換新水,水源充足的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水源不足的可定期或間歇性加注新水;干旱缺水的可利用連片的池塘交叉互灌以減少有害物質的濃度。同時定期進行池塘改底和改水,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
5、做好病害防控
高溫天氣也是水生動物疾病高發期,各種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性病害都可發生。疾病要以預防為主,定期潑灑藥物消毒,一般每15~20天消毒1次。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藥物進行水體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止病害的發生。同時,定期使用抗應激劑、體質增強劑等拌餌投喂,增強養殖水產動物的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
6、注意生產安全
高溫酷暑天,開始養殖生產活動,需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溫;同時也需關注天氣預報,做好防臺風、防洪澇、防雷電等安全防范工作;謹防中暑、觸電及其他安全事故發生,確保養殖業者和漁技人員的人身安全。

爆款組合:爆款組合:水體生態素1袋+藻毒清2瓶,,每套5畝,一起化水全池潑灑;上午用下去,下午水色即有好轉。可廣泛應用于水難肥、水難調、連續陰雨天氣、倒藻、氨氮亞鹽居高不下、魚蝦活力不佳、吃料不好、水色不好、水色多變池塘。如果氨氮亞鹽持續高、水色濃濁,除連續使用上面的措施外,同時配合潑灑"菌優底凈1桶+好菌來2袋",一套5畝。或者"菌優底凈1桶+顆粒水底凈2袋",浸潤后一起拋撒,每套5畝;以上方案各連續使用2-3次,水色、吃料、活力即有好轉。




來源 | 綜合整理、老蝦農
聲明:本公眾號未注明出處的轉載文章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處或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