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甲魚又名中華鱉,俗稱甲魚、水魚、王八。在中國除寧夏、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自治區)均有分布,越南、朝鮮、日本等國也有分布。該品種在中國大量養殖,養殖方式主要有工廠化養殖及池塘養殖。前些年,受高額利潤的驅使,養殖面積失控,大量進口甲魚沖擊國內市場,致使商品甲魚的價格大幅下跌,養甲魚業受到重創。目前,只有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成活率等途徑來維持養甲魚業的發展,建議那些不具備溫度條件的地區盡量縮小養殖規模或降低密度(每畝1000- 1500只)提高水位1米半至1米8(為粗放式養殖)。
第一節 甲魚池的建造
(一)工廠化控溫養甲魚池的建造目錄
為了打破甲魚在野外養殖需長期冬眠的習性,苗種培育可采用工廠化人工控溫養殖,目前國內人工控溫的甲魚池模式很多,但要達到既省錢又能達到健康養殖的好效果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1. 保溫性能好:保溫是溫室保證養殖產量的主要條件之一。無論利用電熱、地熱、工廠余熱和鍋爐加熱都是為了把水溫調節到最有利甲魚生長的適溫內。一些地方不注重保溫性能,結果室內出現晝夜溫差或室間的溫差過大而影響生長甚至引發疾病,所以設計時應首先考慮保溫問題。
2. 采光好:甲魚池采光既是為了利用光能增加室內溫度又可通過光源調節水質,以減少疾病,提高成活率。實踐證明,用同樣的方法,在保溫不透光和既保溫又透光的 2個溫室中飼養,生長速度差不多,但疾病方面透光的要比不透光的養活這不但降低了養殖成本,也提高了甲魚的質量。特別是設計合理的采光溫室,投資要比完全封閉的溫室少一半以上。而且管理方便,易操作。
3. 注排水方便:溫室用水,往往是水質壞到需換時才進行,平時盡量保持穩定,換水時要求速度快,時間短。故注水量和排水量都很大。所以不管何時都應有暢通的注排水系統保證。一些地方的甲魚池低于地平線,排水時需用機排,所以設計時不應考慮到動力電源的保證。為了滿足隨時注水,最好設有保證滿負荷用水量的調溫儲水池。
4. 層次合理:工廠化養甲魚,建池大多用鋼筋水泥結構,所以設計建造時層次一定要合理,特別是任何一種產業難免將來有興衰和轉產的可能,即使產業不變,結構也會隨著發展有所改進。而甲魚池的結構又很難兼作它用,是一種一次性利用的終端開發項目,所以設計層次時既要考慮到光照角度和溫度調控及操作合理,又要考慮長遠性和可變性,一些地主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建造三四層甲魚池,把溫室造得又高又大,不但不方便操作管理,也很難調控上下層間的水溫,更難以改變其用途,所以以不超過2層為好。
根據上述要求,甲魚池以單層雙列較理想,這種甲魚池的優點是透光性好、造價低、養殖病害少、成活高,且一年四季都能利用,一旦轉產也易拆除
由于中華鱉具有較大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全國各地已廣泛開展人工養殖。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養殖方式主要有魚鱉混養、池塘單養、工廠化溫室養殖等。在人工飼養環境中,中華鱉喜食屠宰場的廢棄物、蠶蛹、昆蟲等動物性餌料,也能食瓜果、菜葉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質顆粒餌料。通過提供豐富的餌料,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使中華鱉不進入冬眠,以及科學和工廠化的飼養,中華鱉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體經過一年多的生長即可重達500克左右,使中華鱉這一自然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對中華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速中華鱉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已成了必然的趨熱。
養鱉場地一般選擇在近水源,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為河流、湖泊或水庫、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質良好的工廠余熱水或溫泉水,這樣能自由調節水溫。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滲透性較差的壤土或粘土為佳,底土上層鋪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細沙的混合土,以利于中華鱉棲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細不宜粗,否則易使中華鱉的皮膚受傷而染病。酸性土壤或鹽堿土不宜建養鱉池。鱉池應建造在光照良好、環境安靜、背風向陽的地方。此外,還要看交通是否方便,電源、能源和飼源供應是否充足等。
中華鱉的生長發育一般可分為稚鱉、幼鱉和成鱉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對養殖環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體重劃分,剛孵化出來的為稚鱉;11—50克的為幼鱉;51—200克的為種鱉;200克以上的為成鱉;750—1000克以上的為親鱉。由于中華鱉的生長速度不同,又有同類相殘的習性,因此宜將不同生長階段、不同規格的中華鱉分池飼養,需分別建造親鱉地、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一個完整的養鱉場,除要有上述5種鱉池外,還要有產蛋房、蓄水池、病鱉隔離池;倉庫、加工間、泵房、配電房等。露天池鱉養殖場的親鱉池、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的面積配套規格比例應為4:1:2:4:5。
稚鱉對飼料的要求較高,要求飼料精、細、軟、鮮、嫩,營養全面,適口性好。通常在稚鱉出殼一個月內以投喂紅蟲、小糠蝦、絲蚯蚓、搖蚊幼蟲等,也可投喂雞、鴨蛋黃、動物肝臟等,以后逐步改投蠅蛆、蚯蚓、小蝦,以及切碎的魚糜、動物內臟、大魚蝦、河蚌、螺等。幼鱉的飼料投喂要求雖不如稚整嚴格,但因攝食能力較強,需要量比較大,除了投喂高蛋白質的動物性飼料外,還應在飼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鮮魚或豬脾、臟糜,并適當加些菜葉漿汁;將飼料攪拌成具有粘性、彈性和伸展性的團塊飼料。對幼鱉一天投喂2—3次,通常上午8—9時投喂1次,下午2—3時投最1次,日投喂量約占鱉體重的5%—10%,飼料投在固定的飼料臺上。同時要控制水溫、水質、水位,防止病害及防逃設施的檢修,并做好飼養情況的記錄。
成鱉的飼養過程一般從放養100克左右的種鱉起,到養到500克以上出售為止。此過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條件的可開展工廠化養鱉。放養密度因鱉的規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的是應根據鱉的大小分檔、分級飼養,避免相互撕咬,影響生長;在溫室移入露天池塘時,兩者的水溫差調節到上下不超過3℃,否則易使中華鱉患病。中華鱉的體重為10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3—5只;體重約20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2—3只。成鱉的飼料投喂方法、數量、次數及種類與幼鱉基本相同,在飼養過程中使用配合飼料比使用各種單項飼料效果更好。在生長適溫期內.可采用以下配方:魚粉(或蠶蛹粉、血粉等)30%、豆渣30%、麥芽3%、麥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骨粉、蚯蚓粉各1%,維生素0.1%。
(一)甲魚病預防方法
1.控制養殖環境中的病原體
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是控制環境病原體的基礎工作。特別是室外的甲魚魚混養池和精養成甲魚池,由于接觸外界病原體的機會多、面積大,所以清塘就顯得特別重要。一般清塘可用生石灰于法清塘和漂白粉帶水清塘。
環境消毒:有許多病原體是從環境通過某種媒介進入養殖水體的。如雨水、風塵、空氣流動、動物遷徙等。所以環境消毒也是控制病原體的一種必要措施。環境消毒可用“生石粉、“潔凈靈”“三氯”、碘制劑“等進行拋灑。
工具消毒:養甲魚管理中的工具因直接與養殖對象接觸,故也是傳遞病原體的途徑之一。所以,要做好定期消毒,消毒可用“潔凈靈”消毒劑采用噴霧、浸泡的方法進行。天晴時也可拿到戶外陽光下曝曬。平時應保持清潔。工具消毒一般要求隔2-3天消毒1次。
池水消毒:飼養期間池水會隨甲魚的排泄物增多而敗壞,使病原微生物等大量萌發,應以生態養殖之微生物制劑(EM菌王),采用以菌制菌方式,再加上離子交換作用之制劑(強效綠威寶)進行水質生態平衡,以達優勢水質,維護有益藻類,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抑制病害菌。當水質因氣候或特殊狀況惡化,使用我公司高效率水質改良“水底凈”“底改王”“水速凈2010”提高透明度,增加水中溶解氧,大大提高甲魚的成活率和抗病率。
甲魚體消毒:甲魚在放養、分養、運輸和捕撈中難免會有操作和帶些病原故在進行上述工作時,必須做好甲魚體的消毒工作。甲魚體消毒可用消毒類藥物。消毒時一定要掌握好具體濃度與消毒時間。
2.調節好生態環境
保持良好的空間環境:由于養殖甲魚的大多數時間在水上活動,覓食曬背,所以空間環境的污染、敵害和驚擾都會影響甲魚的生活,引發疾病。空間環境除了要除盡敵害外,主要是保持安靜、避免干擾。一般除管理時進入養殖環境外,平時不要隨便走動。巡塘時不要用電筒光照池中和曬臺,因甲魚在夏季不但白天要曬背,晚上還在曬臺上乘涼。特別是春秋季節甲魚在交配產卵時,絕不可有任何驚動。空間環境中最好杜絕刺耳的噪音和污染嚴重的氣體。所以除了在建甲魚聲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外,場建好后要盡量不要在甲魚場附近建有污染的工廠。在工廠化溫室里,盡量采用采光式。封閉性溫室因操作時的采光完全靠燈光,安裝燈時不要用亮度太大的燈泡。操作時動作要輕,不要因操作一個池時影響整個溫室的環境安靜。特別是飼養上萬只甲魚的大溫室,任何一種強刺激的應激都會給甲魚帶來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