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防控與漁藥使用
認識水霉病
水霉菌廣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濕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節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為常見,于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于鱒魚幾乎全年皆可發生。
水霉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只因擁擠、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于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于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
一、流行特點
水霉病又稱白毛病,是魚類常見真菌性疾病之一,對感染對象沒有選擇性,但與宿主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大多是體表鱗片脫落或受傷的魚類先開始感染。魚卵也可感染,感染后稱為太陽籽或卵絲病。水霉病病原菌5~26℃均可生長繁殖,繁殖適溫為13~18℃。
二、典型癥狀
感染早期不明顯,直至菌絲一端深入宿主體內,造成發炎和壞死,另一端裸露在體表外,形成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棉毛狀絮狀物,并粘有污泥、藻類等,俗稱魚類體表“發毛”,嚴重的病魚鰭條損傷,整個體表覆蓋一層白毛。待菌絲繁殖生長加快,會加劇體表皮膚受損,病灶處形成大量絮狀物質,皮膚紅腫潰爛,病魚游動緩慢,背部發黑,往往掙扎游動于水淺表面附近,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
上一篇:池塘施用磷肥的注意事項
下一篇:養殖水體溶解氧的來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