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服務
水草的利弊相依
養螃蟹的池塘里都種了草,談養殖就不得不提水草,關于水草,以前普遍流傳的一個觀念是種草要覆蓋60%。那究竟水草養殖品種,是幾個品種的草單養好,還是幾種草混養更好?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伊樂藻耐高溫,所以要幾種草混養。另外,要怎么肥水?很多人都接受肥水對養殖有好處的觀點,但水草長得好的時候是不肥水的。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不全面的。
首先,要搞清楚養螃蟹為什么要種草?我做了很多塘口的調研,實驗室也做了相關的研究,將水草的功能和負面效應歸納為以下幾點。
水草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螃蟹要脫殼,它脫殼時需要一個隱蔽物;
第二,需要康復,有水草的話螃蟹可以進行立體分布;
第三,水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第四,水草凈化水質;實在沒有餌料吃的時候,水草也可以用來充饑。
但水草是利弊相依的物種,也有負面的作用。光合作用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pH升高,pH升高和光合作用會同時發生,高溶氧、高pH值必然也是同時發生;再者,水草和硅藻相互競爭,兩者都是植物,都需要光合作用,都會消耗營養成份。所以水草長得好,硅藻就長不出來,水質就清;另外,水草白天是光合作用,到了晚上則會耗氧。
如果水草長到老齡化或長到水面后,覆蓋在水面上形成光合作用,只在水的表層進行作用,水底下就沒有氧氣。因為風浪本來可以把表層的溶氧帶到水底,但像這種情況下風浪打不起來,所以水底是嚴重缺氧的。雖然水草看起來長得很好,但池塘卻處于缺氧狀態。
剛才提到過,水草長得好硅藻就長不出來。如果水比較肥,一定要在水草上找原因。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水草活力不行,凈化水質能力變弱。或是水草長出水面,壽命終止,所以造成水渾濁。當然,如果像一堆一堆的伊樂藻的長法,旁邊還會長出水草。因為伊樂藻長在池塘,水質比較干凈,底下有光照,旁邊就會不斷有水草長出來,而且通風條件比較好。
如果一堆一堆的水草生長方式,光照效果比較好,會有水草長出來,那為什么硅藻還會長出來?像這種情況下,往往是因為水打了除草劑,除草劑對水草是有影響的。打除草劑后,水草從表面開始衰敗,表面上的細胞開始腐爛,然后慢慢萎縮沉下去,最后演變成一潭綠水。
今年在某地區同一天觀察到兩個池塘發生這種現象,原因是就是因為養殖戶太勤快,割草的時候一次性全部割完。割完后整個池塘的水草都是受傷的狀態,凈化水質能力比較弱,需要時間恢復,硅藻就會乘機長起來。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養大閘蟹的池塘里不能有藻。但殺藻會影響水草,剛割過草傷口還未愈合,就進一步殺硅藻,導致水草徹底地萎縮,像這種情況下,水底溶氧很低。不舍得割草,在晴天中午的時候,水底的溶氧很多是不到2毫克。
總結一下,究竟種什么草好?從調研的結果來看,常用的三種水草都可以高產、高效,只要從水草的功能出發,滿足水草的功能,避免水草的不利影響。
第一,伊樂藻是不是耐高溫?
不!伊樂藻是高溫季種的,長出了水面,如果導致水底缺氧,缺氧造成爛根,癥狀無法看出來。如果根部黑掉,爛根后從水底浮上來,幾天后就徹底崩潰。但伊樂藻高溫下可以生長,夏天在樓頂上用塑料筐養都可以長出來。
第二,水草是不是越多越好?
滿足它的功能,避免它的不利影響。水草太多的話,尤其覆蓋率達到60%~70%,但如果水草很矮,整個生物量比較少,晚上耗氧比較少,也沒有問題。
第三,水草長勢緩慢是不是因為肥力不夠?
水草主要從根部來吸收營養,長勢不好的情況,應該從光照等各方面找原因,而不是光靠肥料。如果長勢不好就往往歸結于施肥施不上去,使硅藻長出來,透明度更低,這樣對它生長不利。
第四,水要清才能養出大閘蟹?
一味地要保證水質清澈見底、透明度高,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其實硅藻長出來,是因為水草活力不好。硅藻幾乎是所有水產動物的“母乳”、“開口料”,所以不要看到硅藻就很緊張。是藍藻太多,藻類種類較單一,有害藻類比較多的情況下需要進行調整。一般情況下藻類是混合的,有益的藻類占優勢。
第五,注意用除草劑來清除池塘的雜草。
還有割草不要太勤快,一個池塘無論是100畝還是10畝,割草不要一次性割完,至少分三次進行割草。如果割1/3,其它草活力還是很強,還可以凈化水質。每次割草間隔兩三天,保證水草的活力恢復。
關于營養和飼料方面,螃蟹有類似于昆蟲的圍食膜結構。昆蟲消化能力差,通過圍食膜趨勢化作用,來提高消化效率。根據這點推測螃蟹消化能力是否也比較差?所以需要圍食膜結構。
根據這個猜測做了一個實驗,用植物蛋白源來替代魚粉。其中一份飼料中放15%的魚粉,其他飼料中放11%的魚粉,用植物蛋白來代替,再加了一點蛋白酶。我們的預想是螃蟹的消化能力差的話,補充蛋白酶是否能起到效果?
這個實驗做了兩三年,因為螃蟹并不好養,養殖的螃蟹體重是0.7克養到4克左右。用植物蛋白替代魚粉之后,飼料系數比較高,加了蛋白酶后,飼料系數下降。蛋白質和脂肪的保留率,隨著蛋白酶的添加有顯著的升高。除了蛋白酶外,我們還嘗試用其它幾種酶做了實驗,結果也是保留率有所提高。得出的提示就是,螃蟹消化能力不是很強。
之前也做過很多螃蟹消化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結果就是螃蟹對植物蛋白源的利用性都很高,尤其是棉粕的利用率不比豆粕差。
但現在要糾正一下,螃蟹對植物蛋白源的利用性都很低。因為做消化實驗要收集糞便,螃蟹的糞便是很碎的,營養成份在水里面溶蝕掉,但我們把它看做是被吸收掉。糞便里面營養成份溶蝕多少無法確定,但現在看來消化吸收率很低。對于蛋白酶的實驗,在黃顙魚身上也得到證實。
原來在湖泊養螃蟹,現在池塘養殖全部是模仿湖泊養殖的方式。為什么湖泊養殖的螃蟹比較好吃?肥滿度也高?其實主要是因為有硅藻,硅藻是所有水產動物的“母乳”,硅藻通過螺絲等食物鏈向螃蟹來提供注入蝦青素這一類重要的營養成份。但是在池塘條件下,至少水質很清澈,這種食物鏈是架不起來的。同時,因為水草的光合作用,pH值很高,如果管理不善,安硝酸、亞硝酸氮等也會很高。這些脅迫因子也會消耗蝦青素,因為蝦青素進入自由基,是體內最重要的碳氧化物,蝦青素對蝦蟹來說是一種必需營養素。
改善螃蟹體質可以往飼料里加蝦青素源等。5月之前,剛剛放苗,這段時間水草長得很好,pH值很強很高,而且水質很清,食物鏈架不起來,應該在5月之前用強化料。
這試驗也證明用其他抗氧化技術無法替代蝦青素,用維C、維E做了一個100多畝到200多畝池塘的田間實驗,但效果并不理想。
關于育肥方面。育肥效果好的是用冰鮮魚喂養,但也有不好的例子。在調研時發現有兩口池塘分別喂冰鮮和飼料,但喂冰鮮不如喂飼料的養殖效果好,養殖者也具有養殖經驗,但使用冰鮮魚的養殖效果并不理想。冰鮮魚育肥肯定是好的,但冰鮮魚要注意新鮮度和品質。但往往無法控制冰鮮的品質,所以飼料還是一個途徑。
育肥有很多的營養學的道理在里面,舉一個案例,最后育肥階段使用玉米和大豆,玉米有玉米黃素的補充,大豆油里面有很多的磷脂,螃蟹在最后階段脂肪聚集特別快。螃蟹脂肪在開始的3個點、4個點到最后10個點,需要大量的脂肪。在強化飼料方面,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后期還要注意牢靠、肥水。
農藥是“水癟子”的重要誘因
從2002年就開始研究“水癟子”問題,2014年的時候,蘇州市相城區區政府還支持了我的一個項目“白膏癥的研究”,有很多有說服力的案例,實驗室也有一些實驗結果。因為時間關系,只于大家分享實驗結果,農藥、菊酯泡塘是“水癟子”病的重要誘因。
農藥對“水癟子”有針對性影響,還有沒有其它影響?
在2015年和2016年,蘇北“水癟子”問題中,農藥占了決定性作用。但“水癟子”病,我們應該把它定義成長期的肝胰腺壞死癥,這個現象一直都有,如果管理不善、長期低氧脅迫或投喂腐化的餌料等等都會引起“水癟子”病。
2002年,某出口基地出現過“白膏癥”,螃蟹看起來很大但是里面都是水,損失很大。我在2013年就注意到“水癟子”病,2014年在興化有一個區域“水癟子”很嚴重,就開始立項研究。流行醫學調研結果是溶氧,實驗室驗證結果也是溶氧,但是我還做了高的pH脅迫,低的溶氧脅迫,重金屬的脅迫,腐敗的餌料。這些都會引起肝胰腺壞死癥狀,但是概率不會很高。
有些人沒有用農藥還是出現“水癟子”病,因為買的苗種有問題。從育苗的朋友處得到的信息,育苗也會使用菊酯泡塘,所以有的養殖戶買回來的大眼幼體已經有問題。我開始認為是繁育用的母本受到損傷,但現在更多的誘因是幼體的塘口使用菊酯泡塘留下的后遺癥,這個因素占了95%,其他因素占10%以下。
(文章來源:騰氏水產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