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動態
6月份,全國各地雨水增多,水產養殖進入生產旺季,同時也是水產養殖病害高發期,各地要注意加強養殖生產管理。根據近三年同期全國水產養殖病情監測數據,6月份需關注以下疾病:
一、重點關注疾病
1.錦鯉皰疹病毒病:主要發生對象為鯉魚和錦鯉,發病水溫為18℃~30℃,特別在23℃~28℃易發生。該病多發于高溫季節,死亡率高達80%以上。廣西、江蘇、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2.白斑綜合征:是對蝦的嚴重傳染性疾病,但從2014年起,監測到有克氏原螯蝦主產地發生了該疾病,感染宿主范圍呈擴大趨勢。從2016年監測情況看,在南美白對蝦和克氏原螯蝦都監測到了該疾病。沿海省份對蝦主養區和內陸克氏原螯蝦主養區需重點關注。
3.傳染性脾腎壞死病:俗稱鱖爆發性傳染病,是以脾、腎壞死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病毒性疾病,可造成淡水養殖鱖魚爆發性死亡。該病流行水溫25℃~34℃,最適水溫為28℃~30℃。氣候突變、氣溫升高和水環境惡化,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在部分鱖魚養殖區發病呈上升趨勢,江蘇、湖北、廣東等鱖魚養殖區需重點關注。
4.鮰類腸敗血癥:主要發生對象為斑點叉尾鮰,因鮰魚規格和個體免疫力等差異,該病的臨床癥狀不盡相同,表現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形式。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現為敗血癥和腸炎;慢性型主要表現為“頭穿孔”。今年,已有部分省份監測到該疾病。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鮰魚主產區需重點防控,鯰魚主養區也需關注。
5. 刺激隱核蟲病:主要發生對象為大黃魚、石斑魚、卵形鯧鲹等,刺激隱核蟲的最適發育水溫21-25℃。從歷史同期監測數據看,6月該病進入高發期,福建、浙江等大黃魚網箱養殖區及沿海省份需重點防控。
6.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主要危害鯉、鯽、魴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發病特點是發病魚種類多,流行范圍廣,多呈急性流行,發病后死亡率高。各淡水魚主養地要重點關注。
二、其他關注疾病
1. 細菌性腸炎病:主要發生對象為草魚、青魚、鯉、鳙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在水溫高于18℃時流行,25℃~30℃為流行高峰。從魚種到成魚都可發病,且死亡率較高。各淡水魚主要養殖地區需重點防控。同時,爛鰓病、赤皮病等常見疾病需做好防控。
2. 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魚種及青魚,發病水溫為20℃~30℃,在水溫高于20℃時流行,25℃~28℃為流行高峰。各草魚主養區均需重點防控。
3. 羅氏沼蝦白尾病:主要危害羅氏沼蝦,從監測情況看,6月也是該病的高發期,廣東、江蘇、浙江等地的沼蝦育苗區需重點防控。
4.指環蟲病:主要危害草魚、鰱、鳙、鯉、鰻等魚類,尤以魚種最易感染,多數種類的指環蟲繁殖適宜水溫為20℃~25℃。天津、黑龍江、廣東、陜西、寧夏等地區需重點防控。
5. 鱉腮腺炎病:發生對象為中華鱉,發病水溫25~30℃,浙江、安徽、江西等中華鱉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其他病害如腐皮病、紅底板病、白底板病等也需做好防范。
三、防控措施
1. 加強突發性天氣應對。各地要密切關注暴雨、臺風等突發性天氣預報,及時加固養殖設施。臺風暴雨期間,要謹防池塘、網箱等水體缺氧,進一步加強投喂管理,增強魚體免疫力。
2.加強餌料管理,改善水體環境。嚴格執行“四消、四定”原則,投喂新鮮、營養全面、優質的飼料,增強魚體抵抗力。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水質變化及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化。早晚勤巡塘,適時開啟增氧機,防止魚缺氧浮頭。